菌核病主要危害成株大豆,茎秆变褐枯死,其典型症状茎部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
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1)种子播种要过筛,精选种子,清除混杂在种子间的菌核。(2)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翻,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使病株残体腐烂死亡。(3)轮作。实行与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4)选择优良、早熟、抗病的品种。
2、药剂防治:(1)40%纹枯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喷雾或50%速克灵可湿剂2000倍液,于菌核发病初期叶面喷雾,隔7天再补喷1次。(2)子囊盘萌发盛期,可喷施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一|识别:
大豆菌核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幼苗期发病较轻,但遇到阴雨天气,湿度大时,病情发展迅速,病斑不断扩大,幼苗逐渐枯萎死亡。成株期发病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观察,首先在植株上部出现褐色叶片,近而枯死。病株茎部陆续发生褐色病斑,上升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茎中内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整株枯死后呈灰白色,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重病荚部的病斑发展速度快,不能结粒,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可结粒,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二、防治
农业防治:
l、选用抗病品种、精选种子:目前较耐抗病品种有合丰50号、合丰47号、黑农43号。精选种子,剔除病斑粒、不完全粒菌核块及虫食粒、杂质等,要求净度97%以上,发芽率95%以上,含水量低于13%。
2、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制度。
3、发病地块要单独收获,拣净豆杆和根茬、菌核决,减少病源物。
4、合理施肥,培育壮苗,增强抗高能力。有机肥要彻底发酵,杀死病源菌,N、P、K合理搭配。
5、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的特性合理密植。
化学防治:
1.种衣剂拌种用35%多克福种衣剂按种子量的1.5%拌种。
2.药剂拌种,用40%菌核净、50%多菌灵或40%拌种双以种子量的0.3%—0.4%拌种。
3.当地块发病率达到15%以上、病情指数为4.55时,要及时喷洒70%甲基托布津或65%代森锌400?6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菌灵胶悬剂500—1000倍液,隔7天再补喷一次防效更好。
上一篇: 玉米的营养价值及作用?
下一篇: 请问石榴局部断根的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