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把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列入检疫对象,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实施产地检疫对制种田在孕穗期做一次认真的田间检查,可确保种子是否带菌。严格禁止从疫情发生区调种、换种。
(2)选用抗(耐)病杂交稻等。种子消毒处理对可疑稻种采用温汤浸种的办法,稻种在50℃温水中预热3min,然后放入55℃温水中浸泡lOmin,期间,至少翻动或搅拌3次。处理后立即取出放入冷水中降温,可有效地杀死种子上的病菌。
(3)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灌串水和深水。
(4)药剂防治:苗期或大田稻叶上看到有条斑出现时,应该立即喷药防治,常用的杀菌农药有噻森铜、叶青双、消菌灵等。86.2%铜大师(氧化亚铜)、20%硅唑咪鲜胺、参见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谷枯病。
稻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是国内重要的植物检疫性病害,发生程度时重时轻,近年来,病害逐年扩大,危害日趋严重。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发生在叶脉间,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半透明小斑,扩展后受叶脉限制,成为黄褐色略带湿润状的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仍明显可见原来的条斑成半透明状。当大发生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和白叶枯相似,但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常见到。
发病特点 病菌主要在病稻种、稻草和自生稻上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借风、雨、露等传播。在无病区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入。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发病蔓延;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保护无病区。
(2)选用抗(耐)病杂交稻,如桂31901,青华矮6号,双桂36,宁粳15号,珍桂矮1号,秋桂11,双朝25,广优,梅优,三培占1号,冀粳15号,博优等。
(3)种子消毒处理。可用85%强氯精300倍液浸种,先将稻种用清水浸12小时,然后在药液中浸24小时,用清水充分洗净后催芽;或用酸性402(盐酸0.4%+80%“402”抗菌剂0.1%)浸种48小时,淘洗后催芽。
(4)加强田间栽培管理。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实行浅水灌溉,及时晒田,忌灌串水和深水;酸性土壤和施绿肥等有机质较多的田,亩用石灰30-50kg作基肥或追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5)药剂防治。发病程度轻微的,可用1:1石灰草木灰撒施。亩用20kg。发病严重的采用58%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施,或用50%DT杀菌剂500-600倍液喷施,或亩用75%百菌清加20%叶枯宁各100g兑水50-75kg喷施,或用45%代森铵水剂800倍液喷施,或用20%叶枯宁(又叫叶青双)可湿性粉剂,亩用100-150g兑水50-75kg喷施。在上述用于喷施的药剂中,加磷酸二氢钾或植宝素或云大120等植物生长素,加快水稻康复,提高防治效果。
上一篇: 春季给苗圃土壤消毒有什么好处?
下一篇: 如何防治辣椒苗期猝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