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生条件有:(一)气候:小麦抽穗开花阶段气温高、湿度大,对赤霉病发生极为有利。温度在15℃以上就能发病,25℃最适宜。春季气温回升早,又有足够的湿度,病害就提早发生。在25℃的适温和连续36小时以上的饱和湿度下,病害潜育期只需2天,低于或高于这一温度,或湿度不足,潜育期就延长。(二)菌源量:越冬菌发生量的多少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越冬带菌率高的地区和年份发病重。但是越冬菌发生量的大小,又与春季田间温湿度有关。温湿度高的,子囊子壳发生时就大;反之,就少。(三)栽培管理: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品种之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的感病性亦有差异。一般生育前期较抗病,生育后期较易感病。各生育期中以开花期最易感染,抽穗期次之,乳熟期再次之,至蜡熟期发病就很轻微。播种早的,抽穗、成熟早,常能躲过易感病的抽穗开花阶段,发病轻。反之,播种晚的,成熟期延迟,开花期容易遇到阴雨,加重危害。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施用氮肥过多、过迟,植株生长衰弱或徒长,植株抗病力降低,因此发病重。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因此麦田湿地要开沟排水,合理灌溉;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
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气候条件、菌源量以及栽培管理等有密切关系。
(1)气候:小麦抽穗开花阶段气温高、湿度大,对赤霉病发生极为有利。温度在15℃以上就能发病,25℃最适宜。春季气温回升早,又有足够的湿度,病害就提早发生。在25℃的适温和连续36小时以上的饱和湿度下,病害潜育期只需2天,低于或高于这一温度,或湿度不足,潜育期就延长。
(2)菌源量:越冬菌发生量的多少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越冬带菌率高的地区和年份发病重。但是越冬菌发生量的大小,又与春季田间温湿度有关。温湿度高的,子囊子壳发生时就大;反之,就少。
(3)栽培管理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品种之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的感病性亦有差异。一般生育前期较抗病,生育后期较易感病。各生育期中以开花期最易感染,抽穗期次之,乳熟期再次之,至蜡熟期发病就很轻微。播种早的,抽穗、成熟早,常能躲过易感病的抽穗开花阶段,发病轻。反之,播种晚的,成熟期延迟,开花期容易遇到阴雨,加重危害。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施用氮肥过多、过迟,植株生长衰弱或徒长,植株抗病力降低,因此发病重。
上一篇: 啥是深液流栽培技术?
下一篇: 茯苓的生长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