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合作社的王社长还向我咨询大葱白腐病的症状和发病条件有哪些?如何进行有效防治?
大葱白腐病是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存活越冬、遇根分泌物刺激萌发,长出菌丝并侵染植株的根或茎造成的。营养菌丝在无寄主的土中不能存活,植株间辗转传播。侵染和扩展的最适温度为15-20℃,在5-10℃或高于25℃病害扩展减缓。此外,土壤含水量对菌核的萌发有较大影响,一般在春未夏初多雨季节病势发展快,夏季高温不利该病扩展,长期连作、排水不良、土壤肥力不足时发病重。
大葱得白腐病的病株叶片从顶尖开始向下变黄,进而矮化枯死。茎基部组织先变软,后干腐.微凹陷,灰黑色,可沿茎基部向上扩联,地上部分变黑腐败。湿度大时。叶鞘表面、葱头和不定根上长出许多绒毛状白色菌丝体,后菌丝减退而露出黑色球形小菌核。菌核多时,重叠成块,贮藏期鳞茎可继续腐烂。
大葱白腐病的防治方法:
(1)实行3-4年轮作,发病田避免连作。
(2)选用无病秧苗,控制种苗传病。
(3)加强田间检查,发现病袜株及时挖除深埋,并用石灰或草木灰消毒土地。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深耕。
(4)播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种。
(5)病田在播种后约5周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l000倍液,隔l0天左右1次,连喷1-2次,贮藏期也可用上述杀菌剂喷洒。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鳞茎。初染病时外叶叶尖呈条状或叶尖向下变黄,后扩展到叶鞘及内叶,植株生长衰弱,整株变黄矮化或枯死,拔出病株可见鳞茎表皮产生水渍状病斑,长有大量白色菌丝层,病部呈白色腐烂,菌丝层中生出大小为0.5~1毫米的黑色小菌核,茎基变软,鳞茎变黑腐烂。田间成团枯死,形成一个个病窝,地下部多从接近须根部分开始发病,病部先呈湿润状,后逐渐向上扩展产生大量白色菌丝。
答: 1、症状表现 受害植株叶尖变黄,植株矮化枯死,茎基部组织变软,以后呈干腐状,微凹陷,灰黑色,并沿茎基部向上扩展,地下部变黑腐败。叶鞘表面或组织内生有稠密的白色绒状霉,逐渐变成灰黑色,并迅速形成大量菌核。菌核圆形较小,大小为0.5-1毫米,常彼此重叠成菌核块,菌核块厚度有时可达5毫米左右。
2、发病规律 白腐病由葱核盘菌侵染引起,以菌丝体或菌核随寄主植物在田间越冬,菌核也可以在土壤中越冬。
3、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葱苗,控制种苗传病;收获后彻底清洁田园,并进行深耕轮作,重病区至少要进行3-5年轮作;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或草木灰消毒土壤;发病初期及时喷药,药剂防治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25%多菌灵250倍液,或40%菌核净l000-1500倍液喷洒。或每亩用130克70%氯硝基苯粉,混细土13公斤撒于根部。
上一篇: 佛手瓜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下一篇: 马急性胃扩张的发病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