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禽养殖 > > 如何做好鸡场的生物安全工作?

如何做好鸡场的生物安全工作?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病原和传播途径的控制

1.1 重视鸡场的环境卫生

鸡场的环境卫生,包括鸡群的小环境(鸡舍)和大环境(生产区和生活区)卫生两方面。实践证明,环境卫生好的鸡场,鸡群比较健康,发病概率低,即使发病,也容易控制。

鸡舍的环境包括舍内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和病原微生物的含量等,这些条件指数都对鸡群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的发挥及抗病能力有很大影响.

鸡场的布局要合理,场内应分设净道和脏道。净道是专门运输饲料、产品的通道。脏道是专门运送鸡粪、死鸡、淘汰鸡及垃圾的通道。场区内不能有鸡粪和鸡毛,要定期清扫、消毒,每周至少一次。死鸡不能乱扔,要及时收集进行蒸煮、焚烧或深埋;从鸡舍清出的鸡粪要及时运走,可进行发酵或烘干处理,鸡舍排出的废水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1.2 做好严格的隔离饲养

鸡场位置的选择要有利于隔离,要建在地势高燥,开阔平坦,排水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村镇、工厂、肉类加工厂及交通要道等。场内鸡舍间距不小于12米。鸡舍不得让外人参观,进场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消毒方可进入.不从疫区购买饲料、鸡苗等。还要做好防鸟、防鼠、防蚊蝇等工作。

1.3 坚持全进全出是控制疫病的基本条件

目前,很多养鸡场(户),尤是是农村养鸡户,他们常常在一个很小的区域里,把雏鸡、育成鸡、成鸡都养在一起,有的甚至在同一鸡舍内又养大鸡又育雏,形成一个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而且从开始养鸡就连续下去,老鸡还没淘汰,新雏又进场,鸡场没有间歇的时间,也就不能进行全场的彻底消毒,也极易造成一些疾病的传播如新城疫、禽流感、传支等,因此把成鸡和育成鸡、雏鸡分场饲养,做到全进全出是控制疫病的前提。

1.4 要坚持做好消毒工作

要把消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仅要做好养鸡的各个环节(如大门口、生产区及鸡舍人口等)的消毒,而且要坚持做好带鸡消毒,即在鸡舍有鸡的情况下用适当的消毒剂对鸡群进行喷雾消毒,这对环境的净化和疫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作用。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引发多种疫病的原因,因此一定要重视饲料和饮水卫生。发生霉败变质、污染严重的饲料不能喂鸡。

1.5 杜绝病原的传入,建立无病毒性关节炎、鸡传染性贫血、白血病、鸡白痢等蛋传疾病的种鸡群,避免通过种蛋垂直传播;定期淘汰这些疾病的阳性鸡;不从有这些疾病和发生重大传染病的种鸡场引进鸡苗。

2、易感鸡群的控制

2.1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体体质,提高鸡群抗病力,其核心就是减少应激反应,当鸡在进行断喙、转群、免疫或饲养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及气候骤变时,鸡群会发生应激反应,这种情况下鸡对维生素A、K、C需求量增加,应及时补充。同时避免应激的叠加反应。

2.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免疫工作

免疫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免疫能否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的质量、免疫的时间、免疫的方法等等,所以养鸡场一定要根据本场的疫情和生产情况,制订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要有计划地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以便确定最佳的免疫时机,检查免疫后的效果。免疫前后,要避免各种应激,对鸡群增加一些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免疫效果。

2.3 做好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鸡网状内皮增生症、鸡球虫病等疾病的防治工作,减少或消除饲料霉变、霉菌毒素,以避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抑制现象的发生。

特别强调的是避免因接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而引起免疫抑制。

2.4 制定投药程序,预防疾病的发生 根据本场的发病情况和疫病的流行特点,制定投药程序,有计划地在一定日龄,或在气候转变时期,对鸡群投药可以做到预防在先,减少或防止发病。为了有针对性地用药和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应作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并常变换给药的种类。也可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促生长药物,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减少死淘率。

2.5 发生疫病的措施。

一旦发生疫情,要及时诊断和采取隔离、防疫、消毒、扑杀等有效措施,尽快把疾病控制或扑灭,把损失降到最低。

3、建立疫情的预警系统

建立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周遍地区和国内外疫病流行情况;建立检测体系(免疫监测、消毒监测、药敏试验);建立鸡群日常状况观测体系,及时了解鸡群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