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棉花 > 棉花立枯病发病特点及防治? 棉花

棉花立枯病发病特点及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田间表现。棉籽出土前烂种,近土面茎部呈黄褐色病斑,受侵后也出现不规则黄褐色病斑,整个植株表现成缢缩,棉苗枯萎。 立枯病的初次侵染主要来自土壤,带菌种子也可传染。棉苗未出土前,立枯丝核菌可侵染幼根和幼芽,造成烂种和烂芽。棉苗子叶期最易感病,棉苗出土的1个月内如果土壤温度持续在15摄氏度左右甚至遇到寒流或低温多雨,立枯病就会严重发生,造成大片死苗。若收花前低温多雨,棉铃受害,病菌还可侵人种子内部,成为下一年的初次侵染来源。播种过早,气温偏低,棉花萌发出苗慢,病菌侵染时间长,发病重。多年连作棉田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土质黍占重的棉田发病较重。 2.防治方法。合理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切断土壤中的菌源。深耕翻地,将棉田内的枯枝落叶等连同病菌和害虫一起翻入土壤下层,对防治苗期病害有一定的作用。如果春季干旱,也可春灌,要提早,因为播前灌水会降低地温,不利于棉苗的生长。合理施肥,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或生物有机月巴。适时播种,春棉一般以5厘米深,土温达到15摄氏度以上为适宜播期,加强苗期管理。早间苗、早中耕,提高土壤的温度,培育壮苗。 药剂防治中应该注意使用药剂拌种。精选种子,播前半个月晒种。用棉籽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棉籽重量0.5%的40%五氯硝基苯加50%多菌灵,可兼治炭疽病和红腐病。出苗后,如果遇到低温多雨天气,有暴发苗病的可能时,可用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或用立枯净800~1000倍液灌根或喷雾。

棉花立枯病特点:棉苗出土后受害,初期在近土面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展包围整个基部呈明显缢缩,病苗萎蔫倒伏枯死。子叶受害后,多在子叶中部产生黄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常脱落穿孔。此病发生后常导致棉苗成片死亡。在病苗、死苗的茎基部及周围、土面常见到白色稀疏菌丝体。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问管理。出苗后应早中耕,一般在出苗70%左右要进行中耕松土,以提高土温,降低土湿,使土壤疏松,通气良好,有利于棉苗根系发育,抑制根部发病。加强治虫,及时间苗、将病苗、死苗集中烧毁,以减少田问病菌传染。   2、药剂防治。棉苗在低温多雨情况下易发生病害,因此在寒流及阴雨前及时喷药保护,一般在出苗80%左右应进行喷药,以后根据病情决定喷药次数及药剂种类和浓度。使用方法:①喷雾。发病初期,用10毫升30%甲霜恶霉灵时或适麦丹+5毫升神奇不朽或申嗪中国移动农信通网站霉素15毫升+15毫升38%恶霜嘧铜菌酯对一桶水(15公斤),顺棉苗主茎喷雾,使药液顺主茎滴入土壤,连喷2~3次,间隔期10~15天,对于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有特效;②灌根。发病初期,用15毫升申嗪霉素+15毫升甲霜恶霉灵+15毫升38%恶霜嘧铜菌酯对一桶水灌根,连灌2~3次,间隔期5~7天;③涂刷。用10毫升神奇不朽时或适麦丹+5毫升爱多收或15毫升申嗪霉素+15毫升38%恶霜嘧铜菌酯,对0.5公斤水,扒开棉棵周围的土使其露出病斑,用毛刷涂刷,连续涂刷2~3次,间隔期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