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人为混杂。就是在浸种、催芽、播种、移栽、收获、脱粒、贮藏和运输过程中,人为疏忽或不遵守技术操作规程而造成品种内混入了异品种或异作物的种子。此外前茬物自生苗以及施用未腐熟有机肥中有生命的种子也会造成混杂。
2、生物学混杂。在良种繁育过程中,由于未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或者机械混杂等原因,导致不同品种间天然杂交,杂种后代产生性状分离,从而破坏了品种的一致性和丰产性。
3、自然灾害和品种本身遗传特性改变。一个品种推广后,由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有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基因突变,在优良品种群体中出现变异株,造成品种的混杂退化。杂交育成品种也不可能完全纯合,某些杂合基因会产生分离,使性状一致变为不一致。
4、不正确人工选择。在良种繁育过程中,如果对品种的特征特性不了解,进行不正确选择,也会造成品种混杂退化。
针对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须做好防杂保纯工作,其途径:
1、合理搭配品种。简化品种数目是防杂保纯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些地区生产上种植品种过多,极易造成混杂退化。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搭配好品种,克服多、乱、杂现象。
2、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是防杂保纯的组织保证。作物品种经审定后,可由育种单位提供原种,由原种繁育单位繁殖原种后代和生产用种。
3、制定严格的种子繁育规划。从种子准备到收获贮藏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认真执行良种繁育规划,合理安排繁殖田的轮作和耕种,注意种子的接收和发放手续,做好种子的播前处理和播种,收、运、脱、晒、藏等每个工作环节都要杜绝混杂的产生。
上一篇: 如何才能做到配方施肥?
下一篇: 杂交稻为什么不能留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