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适宜无霜期90~150天,有效积温在1800℃~2800℃,年降雨量在400~650毫米范围内。
一、品种选择
根据本地区生态特点和不同用途及市场需求,必须选用经过审定的高产、抗病、质佳的2代以内的标准脱毒种薯。
二、种子处理
1、用种量
人工播种100~120公斤/亩;机械播种120~150公斤/亩。
2、拌种、闷种及种子包衣
100kg种薯用百菌清0.1kg和1kg滑石粉及微量元素(如钼、硼、铜、锌、镁)拌种后,放在通风处1~2天,待创伤愈合即可播种。最好实行种薯包衣处理,可有效防止播种后烂种,杀菌、降低田间发病率,提高出苗率。
三、选择地块,实行大垄栽培
1、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团粒结构及排水、保水性能好,有深松基础的偏酸性地块,盐碱地不适宜种植。
2、深松整地
实行旋耕灭茬、重耙耙地、秋深翻整地、起垄施肥连续作业。麦茬伏秋翻、耙、耢起垄,镇压。深松35~40厘米。
3、实行大垄栽培
马铃薯80~90公分大垄标准化栽培技术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省实际生产情况,根据马铃薯生长发育特点总结出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措施。重点推广垄底宽90厘米、垄顶宽40厘米,垄体高25厘米的“90厘米大垄栽培模式”。
三、播种
1、播期
当10厘米深度地表土层温度连续三天稳定通过7~10℃时,即可播种。
2、播法
①人工播种; ②机械播种。
3、密度
根据品种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密植,早熟品种或肥力低的地块,适当密植,晚熟品种或肥力高的地块适当稀植。肥力高的地块早熟品种亩保苗株4500~4800株为宜,中晚熟品种3800~4300株为宜,肥力低的地块,早熟品种5200~5500株,中晚熟品种4000~4500株,力争一次播种保全苗。
四、平衡施肥
马铃薯是需肥量较大的作物,要获得高产就必须多施肥,如要亩产达到3吨以上,就要亩施肥百斤以上,为了充分发挥肥效和提高肥料利用率,要轻施底肥,重追肥,实行分期施肥,防止浪费肥料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氮、磷、钾三大元素合理搭配,按比例施用。
1、追肥
结薯期,是马铃薯需肥量最多的时期,此时要追肥。需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的比例是1.5:1:3.5,于蹚地前将三种肥料混匀,施于垄体两侧,施肥后要及时蹚地,将肥料覆盖上,防止流失。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用量分别为15kg、10kg、30kg。也可按此比例适当增加或减少,另外也可施用其它肥料,但氮、磷、钾比例不能改变。
2、叶面追肥
在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将尿素0.5%;磷酸二氢钾0.3%,添加微量元素,结合喷施农药进行叶面追肥3~4次,间隔5~7天。
五、水分管理
结薯期,即当块茎长至2~3厘米时,是马铃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要适天气和土壤墒情及时灌水。结薯后期和收获前,要控制水分,避免浇水,防止病害发生和烂薯。
六、中耕培土,实现多层结薯
出苗前耢一遍,提高地温兼有灭草作用。在幼芽顶土时进行一次深耕、浅培土。苗出齐后及时铲蹚一遍,再蹚一犁(少培土)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在发棵期铲二遍蹚三遍,多培土,做到垄沟窄、垄顶宽,提墒松土,实现多层结薯,利于块茎膨大。
七、植株调控
若要植株生长健壮,获得高产,首先要采取氮、磷、钾按比例施肥;其次要轻底肥,重追肥,确保植株不同生育期的需要。水分供给采取促、控相结合的原则,结薯前期要促进秧苗生长,结薯中后期主要促进块茎生长。
八、病虫草害防治
九、适时收获。
上一篇: 如何防治美洲斑潜蝇?
下一篇: 银杏茎腐病的发病特征是什么?怎样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