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马铃薯 > 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措施 马铃薯

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马铃薯青枯病的侵染来源有带病种薯、土壤、其他寄主植物和肥料等。它的传播方式很多,种薯切块用的切刀、中耕、收获、运输和入窖贮藏过程中使用的农机具、包装等,都可能沾染病菌起到传染作用。青枯病发生一般需要27~37℃,最高生长温度可达40℃,低于10~15℃即不能生长。它是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和西南山区重要的马铃薯病害。
防治要点:由于青枯病传染传播途径广泛,影响发生为害的环境比较复杂,化学防治难以实施,因此在防治上应采取综合措施。①采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种薯繁殖生产体系;②实行轮作,土壤是青枯病的重要传染来源,因此应实行马铃薯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效果好;③合理间套作,西南山区是青枯病为害最重的地区之一,该区有马铃薯、玉米套作的习惯,科学的套作方式可减轻青枯病的发生和传播;④小整薯播种,防止切刀传染;⑤选育抗病或耐病品种

一、发病症状。马铃薯青枯病在马铃薯幼苗和成株期均能发生。植株染病典型症状是病株稍矮缩,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也有时一个主茎或一个分枝萎蔫,其它茎叶生长正常,植株基部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薯块染病后,芽眼呈灰褐色水浸状,并有脓液,切开薯块,切面可自动溢出乳白色菌脓。
  二、发病规律。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随雨水、灌溉水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株和健壮株根系间的接触也可发生侵染。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阻碍水分正常运输。青枯病菌不耐干燥,土壤含水量高、高湿、多雨条件下存活长,最适温度为30-37℃,一般酸性土壤发病重。
  三、无公害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青枯病的最佳方法之一,如新芋4号等较抗病品种。
  2、建立无病种薯繁育体系。选留未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进行繁育种薯,利用脱毒技术繁殖原原种等,都会遏止青枯病的发生。
  3、合理轮作。青枯病是土传性病害,应大力提倡与非寄主植物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不施带病菌肥料,尽量施用有机活性肥、生物有机肥。大雨后注意及时排水,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4、利用小整薯代替大薯切块播种。可以避免用刀切块时感染,再利用枯草芽孢菌菌株0702、GP7-13制成粉状制剂对种薯进行处理。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进行药剂灌根,药剂可选用53.8%可杀得悬浮剂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株灌0.1-0.2千克,每隔7-10天1次,连续灌2-3天,同时对相邻植株用以上药剂也进行灌根杀菌。

   1、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     2、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3、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4、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     5、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天达2116、云大120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还可每亩施石灰100公斤,调节土壤酸碱度。     6、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定植时浸根。     7、用“天达2116”800倍液+“天达诺杀”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农抗"401"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冠菌铜水分散粒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7%多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升,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

马铃薯青枯病的侵染来源有带病种薯、土壤、其他寄主植物和肥料等。它的传播方式很多,种薯切块用的切刀、中耕、收获、运输和入窖贮藏过程中使用的农机具、包装等,都可能沾染病菌起到传染作用。青枯病发生一般需要27~37℃,最高生长温度可达40℃,低于10~15℃即不能生长。它是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和西南山区重要的马铃薯病害。
防治要点:由于青枯病传染传播途径广泛,影响发生为害的环境比较复杂,化学防治难以实施,因此在防治上应采取综合措施。①采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种薯繁殖生产体系;②实行轮作,土壤是青枯病的重要传染来源,因此应实行马铃薯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效果好;③合理间套作,西南山区是青枯病为害最重的地区之一,该区有马铃薯、玉米套作的习惯,科学的套作方式可减轻青枯病的发生和传播;④小整薯播种,防止切刀传染;⑤选育抗病或耐病品种

1、农业防治。选用优质高产品种。2、药剂防治。

①采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种薯繁殖生产体系;②实行轮作,土壤是青枯病的重要传染来源,因此应实行马铃薯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效果好;③合理间套作,西南山区是青枯病为害最重的地区之一,该区有马铃薯、玉米套作的习惯,科学的套作方式可减轻青枯病的发生和传播;④小整薯播种,防止切刀传染;⑤选育抗病或耐病品种

青枯病是由一种细菌性病菌引起植株整株枯萎而死亡,目前还未发现防治青枯病的有效药剂,主要还是以农业防治为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选用无病种薯。

2、实行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

3、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4、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5、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还可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pH值。

6、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250克,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灌根,隔十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也可用可杀得2000+金云大-120稀释8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链霉素+金云大-120灌根。

阅读

举报

马铃薯青枯病的侵染来源有带病种薯、土壤、其他寄主植物和肥料等。它的传播方式很多,种薯切块用的切刀、中耕、收获、运输和入窖贮藏过程中使用的农机具、包装等,都可能沾染病菌起到传染作用。青枯病发生一般需要27~37℃,最高生长温度可达40℃,低于10~15℃即不能生长。它是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和西南山区重要的马铃薯病害。
防治要点:由于青枯病传染传播途径广泛,影响发生为害的环境比较复杂,化学防治难以实施,因此在防治上应采取综合措施。①采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种薯繁殖生产体系;②实行轮作,土壤是青枯病的重要传染来源,因此应实行马铃薯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效果好;③合理间套作,西南山区是青枯病为害最重的地区之一,该区有马铃薯、玉米套作的习惯,科学的套作方式可减轻青枯病的发生和传播;④小整薯播种,防止切刀传染;⑤选育抗病或耐病品种.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进行药剂灌根,药剂可选用53.8%可杀得悬浮剂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株灌0.1-0.2千克,每隔7-10天1次,连续灌2-3天,同时对相邻植株用以上药剂也进行灌根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