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规律
褐飞虱为喜温性害虫,在江苏省不能越冬。成虫有趋光性、趋绿性和远距离迁飞特性。江苏省每年初来虫源均由南方(主要是南岭地带及其以南)随暖湿气流长距离迁飞而来。常年苏南和沿江在6月下旬初见迁入,7月上中旬出现第一迁入高峰,7月20日左右出现全省迁入高峰。褐飞虱在本省淮北及江淮稻区能完成两个完整世代,在江南和沿江稻区能完成三个世代。初次迁入的长翅型成虫为第四(1)代,产卵繁殖的子代为第五(2)代,条件适宜时第五(2)代羽化的短翅型成虫较多,再繁殖的第六(3)代是主要危害代(简称主害代)。从迁入代→繁殖代→主害代,呈隔代暴发型相。淮北及江淮中稻区第六(3)代羽化的成虫绝大多数为长翅型向外迁出。各世代成虫翅型具明显的长短长交替现象。南部单季中晚稻区第六(3)代成虫部分居留,繁殖第七(4)代继续危害,暖秋年份第七(4)代发生较多。
防治技术
1.防治策略 坚持“治上压下”防治策略。实践表明,早期用药防治稻飞虱,由于水稻生长量小,内吸性强,因而用药量少,防治效果好,可以较好地控制下一代的虫量,减轻下一代防治压力。对褐飞虱要抓好7月下旬至8月中旬五(2)代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六(3)代防治,分别减轻六(3)代和七(4)代防治压力,争取防治的主动权。
2.防治适期 依药种而定,噻嗪酮类宜在卵孵高峰期用药,常规杀虫剂对褐飞虱若虫期的防治时期较宽,但一般以掌握在低龄若虫盛期之前用药为宜。
3.防治指标 五(2)代防治指标:在早发多发年份,中粳百穴200头,晚粳百穴100头。治前控后的策略指标:粳稻百穴50~100头,籼稻百穴100头。六(3)、七(4)代的防治指标见下表。
晚粳稻区10月中旬如果平均气温降至17.5℃以下,而且低龄若虫比例较大,即使虫量在防治指标以上也不需用药。
4.防治药剂 由于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高抗药性,须停用吡虫啉、啶虫脒等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此外,近年来,江苏省部分地区褐飞虱也对噻嗪酮产生中高水平抗性,要限制或停止使用。可亩用25%吡蚜酮20~30克、10%烯啶虫胺水剂20毫升、40%毒死蜱80~100毫升、10%醚菊酯100毫升等任一种药剂进行防治,对水50公斤左右喷雾。由于褐飞虱大多在水稻基部取食危害,因此施药时要对准基部用足水量,提高防治效果。用药时田间必须保持3.3厘米以上水层4~5天。注意药剂交替使用,延缓抗性产生。
上一篇: 三梭子蟹苗种病害的防治管理技术要点?
下一篇: 种植番石榴有哪些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