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如何防治水稻纹枯病? 水稻

如何防治水稻纹枯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要选用熟期适中的抗病品种。    二、要减少菌源,翻地前清除田间稻草,插秧前打捞净垃圾根槎和杂草,夏锄时及时除净杂草。    三、要浅水灌溉不积水。    四、要科学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防治水稻徒长倒伏。    如果田间发病,立即用50%退菌特可湿粉每亩50克,加水75公斤喷雾防治,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50%多菌灵可湿粉每亩75―100克,加水75公斤喷雾防治,5%井岗素水剂每亩100毫升加水75公斤喷雾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从苗期至穗期都可以发生,主要侵染叶鞘和叶片,以抽穗前后发病受害最重。

  一、主要症状

  叶鞘:先在叶鞘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天气干燥的条件下,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为云纹状大斑块。

  叶片:病斑与叶鞘相似,但形状不规则;病斑外围褪绿或变黄;病情发展迅速时,病部暗绿色似开水烫过;叶片很快呈青枯或腐烂状;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蔓延。

  穗部:轻者,穗呈灰褐色,结实不良;重者不能抽穗,造成“胎里死”或全穗枯死 。

  识别要点:病斑云纹状,后期产生鼠粪状菌核

  二、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2)合理排灌:改变水稻生长中高湿的环境条件,水稻生长前期浅水灌溉,中期(分蘖末期至拔节前)适当晒田,后期干湿交替灌溉,即避免长期深灌,也要防止过度晒田。

  (3)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施用,做到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以农家肥为主,氮肥应早施,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

  (4)清除菌源: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用网筛等工具打捞菌核;不用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稻草还田,铲除田边杂草,可减少菌源,减轻前期发病。

  2、药剂防治

  在水稻始穗期和齐穗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28%复方多菌灵(多井悬浮剂)常规喷雾。

  在分蘖盛期至拔节期,可选用5%安福(已唑醇),用药量60~75g/hm?常规喷雾,可保持药效4周以上。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


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选用良种,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5.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烯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但这些杀菌农药在水稻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出现包颈现象,其中烯唑醇等药制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高科恶霉灵或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或腈菌唑等三唑类的复配剂在水稻抽穗前后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