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稻瘟病怎样识别和防治? 水稻

水稻稻瘟病怎样识别和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真菌性病害,可种子带菌。根据病害发生的时期和危害部位不同,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普通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节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最主要的是叶瘟和穗颈瘟。叶瘟典型病斑为牛眼状,初为铁锈红色,后期中间枯白;穗颈瘟是水稻穗颈部受到病原菌侵染,变成鼠灰色或黑褐色死亡,造成白穗或瘪谷。
稻瘟病症状
1叶瘟2穗颈瘟3节瘟稻瘟病的防治宜采取抗性品种、农业和耕作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应根据不同发病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药剂及时、准确地用药进行防治。
带菌种子的药剂处理:用70%抗菌素402液剂2000倍液浸种,或用45%扑霉灵3000倍液浸种,或用40%多福粉500倍液浸种,均浸48小时后捞出催芽、播种。早、晚稻秧床作“面药”,每亩用4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克,先用少量水将药粉调成浓浆,然后对水40千克均匀浇泼在秧床上。防治苗、叶瘟:在发病初期用药,本田从分蘖期开始,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或有发病中心的稻田,即应打药防治。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或用40%异稻瘟净乳油150~200毫升,或30%稻瘟灵乳油120~150毫升,或用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60克,均加水50~60千克细雾均匀喷雾。防治穗颈瘟:着重在抽穗期进行预防保护,破口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或当孕穗末期叶病率在2%上、剑叶发病率在1%以上,或周围田块已发生叶瘟的感病品种田和施氮过多、生长嫩绿的稻田、往年发病较重的田块用药2~3次,间隔期为10天左右。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或用40%稻瘟灵乳油(粉剂)100毫升,或75%丰登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40%富士1号亩用100克,均加水60~70千克细雾均匀喷雾。
注意事项:三环唑属于预防性杀菌剂,对预防水稻稻瘟病有特效,治疗效果较差,一般应在病害发生前使用,特别是防治穗颈瘟,一定要在破口初期使用;宜用雾均匀喷于稻株上部。

发病前可用三环唑类药剂预防,如三环唑、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环唑等。如果已经发病,就要使用稻瘟灵治疗,目前最好的药剂是富士一号,一亩一瓶。如果是常发生的田块,可以用富士一号一瓶两亩进行预防。

【水稻稻瘟病症状】


水稻瘟病-叶瘟急性型病斑

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

叶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潮湿时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急性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醉叶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

白点型病斑: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

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

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稻株抗病力二适量播种,培育粗壮无病或病轻秧苗,特别是双季晚稻秧苗的培育要以前期、中期控,后期促为宜:3—4叶期通过搁田,控苗炼苗,防止徒长,减轻发病。插秧前5—7天分别施用速效肥(起身肥),以利移栽后加速返青成活。基肥要足,追肥要速,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插秧后灌护苗水(浅灌)促进早分蘖,分蘖盛期前及时开沟排水,促使稻株生长平衡。病害常发地区和易发病田块应不施或慎施穗肥,以免加重发病,造成减产。

对于南方稻区等苗期稻瘟病多发地区,可以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30%苯噻硫氰乳油1000倍药液浸种6小时或20%稻瘟酯可湿性粉剂5g+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10g对水0.5kg拌100g种子。

育苗田、水直播田,苗瘟发生较多,生产上应注意调查,在发病前期及时防治(图2—16),可以用下列杀菌剂:10%环丙酰菌胺可湿性粉剂50100g/亩;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120g/亩;20%三环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5150g/;20%咪鲜胺·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70g/亩;35%三唑酮·乙蒜素乳油75100ml/亩;30%异稻瘟净·稻瘟灵乳油150200ml/亩;18%三环唑·烯唑醇悬浮剂4050ml/亩;21.2%春雷霉素·氯苯酞可湿性粉剂75120g/亩;30%苯噻硫氰乳油50ml/亩,对水4050kg全田喷雾,或用20%噬森铜悬浮剂100125ml/亩、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1.53kg/亩拌适量细土撒施,视病情加大药量,隔57天再施药1次。

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应加强预防。田间发现病情时及时施药防治,发病前可选用下列杀菌剂喷施:45%代森铵水剂77100ml/亩;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40g/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20g/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120g/亩;42%硫磺·多菌灵悬浮剂280340ml/亩;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80 120g/亩;50 %四氯苯酞可湿性粉剂65100g/亩,对水4050kg全田喷雾,可以有效提高水稻抗稻瘟病的能力视病情隔57天施药1次。

叶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潮湿时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急性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醉叶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

白点型病斑: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

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