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罗非鱼是原产于非洲的热带鱼类,1978年首先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从苏丹引进。尼罗罗非鱼在分类学上属于鲈形目、鲡鱼科、罗非鱼属。其体型侧扁形、较高。口较小,尾鳍后缘为平截形或稍带圆形,尾柄高大于尾柄长。体表有8~10条纵向黑色条纹,背鳍和尾鳍上有黑色和白色斑点。尾鳍终生有明显的垂直黑色条纹8条以上,尾鳍、臀鳍边缘呈粉红色。鱼体青灰色,可随外界环境而变化。一般上半部体色深,下半部体色转亮呈银白色。其前胸部白色,侧线可分上下两列。
尼罗罗非鱼具有耐高盐度的特点,在盐度高达35%~40‰的海水与普通淡水中均能正常生长。从海水移向淡水,或淡水移向海水,它们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其耐低氧的能力也很强,在含氧量0.4毫克/升中仍能生存。其对高温适应能力也很强,但不耐低温。适应温度范围为13℃~42℃,最高极限温度是45℃,最低为12℃。尼罗非鱼食性广,以天然的有机碎屑、浮游生物、丝状藻类、大型浮游植物茎叶、水蚯蚓、孑孓以及虾类为食。人工饲料为米糠、麦麸、豆饼、菜籽饼、蚕蛹以及配合饲料。
尼罗罗非鱼生长速度较快,当年水花经培育体重可达250克,越冬鱼种体重可达800克;其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在长江流域一年可繁殖3~4次,且均为自然繁殖,无需孵化设备。一般情况下池塘每667平方米放养3厘米鱼种5000尾,经饲养4个月后每667平方米产罗非鱼1000千克左右。网箱养殖每立方米水体放养越冬鱼种250~300尾,可收获罗非鱼l00~150千克。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大放养密度。其养殖方式多样化,在淡水、海水及稻田里都可养殖,主要有池塘、网箱、工厂化和稻田养殖等类型。
上一篇: 猪苓的药用价值有哪些?
下一篇: 种植冬瓜对土壤的要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