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如何搞好小麦秋苗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小麦

如何搞好小麦秋苗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选择具有发病条件的麦田进行调查,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叶锈特或粉锈宁1000倍液进行防治;药源不足时,用50%鲜尿或3%硫铵水喷雾,也有一定效果。

  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秋苗期即能侵染,出苗后20~30天是侵染高峰期。对于过去发生过全蚀病的地块,这时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20~200克,对水50~60千克,顺垄喷洒幼苗,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发病率。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秋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危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为褐色,并向上发展,在基部l~2节的叶鞘上形成许多椭圆形病斑,病斑腐烂后残留维管束组织,严重时可造成死苗。发病严重的地块,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50克,或5%井岗霉素水剂150~20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对水50~75千克顺垄喷施,效果良好。

  麦蚜蚜虫:除直接危害小麦造成减产外,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小麦齐苗后,特别是在黄矮病发生较重的地区,要积极做好田间调查,当蚜株率超过5%、百株蚜量达到10头左右时,应进行药剂防治。方法是:每亩喷洒1.5%乐果粉剂1.5~2千克,或者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久效磷乳油1500倍液顺垄喷雾,效果都很好,并能兼治小麦红蜘蛛。

  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小麦出苗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片调查,当死苗率达到3%时,立即施药防治。①撤毒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千克,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千克,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千克,对细土30~40千克,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以有效地防治蛴螬和金针虫;②浇药水。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对水750千克,顺垄浇施,对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③撤毒饵。用麦麸或饼粉5千克,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40%甲基异柳磷或50%1605乳油50克,拌匀后于傍晚撒在田间,每亩2~3千克,对蝼蛄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小麦播种出苗后有多种病虫草危害,一般种子处理后可控制部分病虫危害,对未进行种子处理的地块,视田间病虫发生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1、农业防治 采用科学灌溉、合理密植等措施,可抑制沟金针虫、麦秆蝇、麦吸浆虫和叶禅等虫害的发生与危害。  
2、苗期防虫治病 若灰飞虱或叶禅每平方米有10只左右时,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500-800倍液或10%吡虫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在地边喷5 -7米 宽的药带以保护,地头杂草也要喷到。田间虫量多时,也可全面喷雾。可兼治潜叶蝇、麦蜘蛛、麦蚜蝗虫等害虫。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秧苗期即能侵染,出苗后20-30天是侵染高峰期。对于过去发生过全蚀病的地块,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120 -200克 ,兑水50-60千克,顺垄沟喷洒幼苗,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发病率。  
3、毒饵诱杀蝼蛄 每亩可用90%晶体敌百虫50克,加适量水拌炒香的麦麸或煮成半熟的谷子5千克,加青菜叶,于傍晚分别堆施或撒施于麦田。  
4、秋季化学除草 防除禾本科杂草,兼治阔叶杂草。在杂草2-3叶期,每亩可用7%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 3克 加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 10克 防治;以节节麦为主要杂草的田块,每亩可用3%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25-30毫升加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 10克 防治;防治看麦娘、野叶麦及扩叶杂草,可用6.9%精噁唑禾草灵乳油100毫升加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克防治。以上药品均兑水30-45升均匀喷雾。一定要严格掌握用药量,避免产生药害。施药时气温一定要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