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及流行条件
1 品种抗病性。目前种植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虽有明显差异,但多数抗病能力不高,这是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先决条件。
2 病原。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有32个。各地所存在的优势小种对当地小麦品种的毒力强,则是病害发生的主要依据。
3 气象条件。在感病品种和菌源同时存在的年份,凡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湿度偏高时,有利于病害流行。
4 栽培管理。水肥条件较好,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过密,贪青徒长,通风透光不良,或水肥条件很差,植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性下降,发病均重。
(二)防治方法: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和栽培措施为辅,狠抓常发病区,兼顾一般发病区。
1 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2 栽培防病。合理密植,注意氮,磷,钾肥的科学搭配。湿度较大地块,要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利于麦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麦收后要及时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和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
3 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在麦苗发病较多的地区,可用种子重量的0.12%的25%粉锈宁拌种,能有效地控制麦苗发病,减少越冬病菌,并能兼治苗期锈病及各种黑穗病。
田间喷药:一般于小麦孕穗至抽穗前进行。常用药剂主要有25%多菌灵500倍液,50%托布津800-10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5 -50g 或20%粉锈宁乳油50-75ml,兑水50 -75kg 喷雾,一般喷三次以上,每次间隔7-10天。
上一篇: 苹果轮斑病的症状?
下一篇: 如何用氟纹胺(望佳多)防治水稻纹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