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是指奶牛产前15日到产后15日这一阶段,其中产前15日为围产前期,产后15日为围产后期。
1 围产前期的饲养管理
1.1 围产前期是母牛生产的重点环节,其目标是促进瘤胃微生物与乳头状突起的生长,使奶牛逐渐由以粗料为主的饲养模式向高精日粮模式过度,激发免疫系统,减少疾病,减少产后代谢疾患。以维护健康为重点加强饲养管理,多注意饮食、精神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倾向,临产前 7 日转入产房饲养。干奶期及围产前期禁止饲喂块根和多汁饲料,过肥会引起难产、脂肪乳及代谢病的发生。饲养方法仍按干奶后期的方法进行饲养。即以优质干草适当搭配精料进行饲养。精料的喂量可按干奶期的标准饲喂,一般每天供给3 ~ 5kg。不能造成催奶过急,防止产前产奶的情况发生。
1.2 要注意降低日粮中钙和食盐的含量。降低食盐的含量可以避免母牛产前催奶过急,有利于母牛产后食欲的恢复;降低钙的含量可以防止产后代谢障碍,降低代谢病的发病率。产前食盐的喂量可由原来的每天 75 ~ 100 g 降至 30 ~ 50 g,即由原来的 1.5%降至 0.5%以下。钙的用量可降至原来的1/2 ~ 1/3。这种喂法可使奶牛骨骼中的钙质向血液中转移,可有效地防止奶牛产后麻痹症的发生。母牛临产前 2 ~ 3d内,还要注意增加一些易消化、具有轻泻作用的麸皮,以防母牛发生便秘。其具体方法可在每 100 kg 精料中加入 30 ~ 50 kg 麸皮饲喂母牛。不要把牛喂得太饱,以免在分娩后的前几天奶牛患酮尿病。
1.3 围产前期的日粮种类与围产后期的日粮种类尽量调整为一致,日粮粗蛋白水平应调为 12%~15%,提高围产前期日粮蛋白质含量可以提高蛋白产量和百分比,降低酮病、胎衣不下的发生率。为了预防产后低血钙症,以及减少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如采食干物质量降低、胎衣不下、产乳热、真胃移位、酮病等。现在应用最广泛也是比较简便有效的方法是添加阴离子盐,使奶牛尿 pH 值降到6 ~ 6.5 范围内,达到最佳效果(阴离子盐包括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镁、氯化钙、硫酸钙等)。
1.4 为防止奶牛乳热的发生,围产前期给奶牛饲喂含镁量为 0.35%~ 0.40%的日粮可以防止产后血镁浓度的降低。为了防止流产、难产,应保证饲料的质量和新鲜度,绝对不能供给冰冻、腐败变质的饲草饲料 。
2 围产后期的饲养管理
2.1 对围产后期奶牛饲养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尽量克服干物质进食量(DMI)降低和能量负平衡的程度,及时调整和观察奶牛,尽早恢复体质,减少代谢病的发生,确保能转入高产牛群的奶牛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母牛分娩过程体力消耗很大,产后体质虚弱,饲养原则是促进体质恢复。产后 0.5 ~ 1h内要给母牛饮与体温相同的麸皮水,即:2 kg 麸皮加 20kg 温水、60g 盐、500g 红糖,使母牛尽快恢复
体力。另外,可服 500mL 葡萄酒或少量低度白酒,促进血液循环,使胎衣脱落。母牛产后 2 ~ 3 d 内的饲喂应以优质干草为主,同时补喂一些易消化的精料。如每天饲喂 3 kg 的麸皮和玉米,2 ~ 3 d 后开始逐渐增加日粮中钙和食盐的含量。其方法可用配合精料替换麸皮和玉米。一般产后第 3 天替换 1/3,第 4 天替换 1/2,第 3 天替换 2/3,第 6 天全部饲喂配合精料。母牛产后 7 d 后如果食欲良好,粪正常,乳房水肿消失,开始饲喂青贮饲料和补喂精料。精料的补加量为每天加 0.5 ~ 1kg。奶牛产后头 7 d 要饮用 37 ℃的温水,不宜饮用冷水,以免引起胃肠炎,7 d 后饮水可降至 10 ~ 20 ℃。
2.2 产后挤奶。产后第 1 天的挤奶量可为日产量的1/3,第2 天以后可逐渐增加,到第 4~ 5 天泌乳和消化机能恢复再正常挤奶,可有效防止乳热症。
2.3 观察子宫排出物和粪便,胎衣排出的时间一般为 10 多个小时,胎衣自然排出的奶牛应根据恶露变化,做到配合药物进行子宫冲洗,药物最好交替使用。如果长时间胎衣不下,或排出物的气味和状态有异常,应及时处理,最好结合全身治疗以防止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子宫康复掌握在产后 15 ~20d,有利于提早产后第 1 次发情及减少子宫炎症,保持正常的产犊间隔。如果粪便出现稀薄、颜色发
灰、恶臭等不正常现象,说明瘤胃功能不正常,应适当减少精料,多采食些粗饲料。
2.4 搞好牛舍的环境卫生,使舍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保证饮水清洁充足。围产期内一旦发生消化道及代谢等疾病,应及时诊断治疗。产犊高峰期间应 24h 值班制度。牛只上槽跟班观察,一旦发生拒食,应作全身诊断。
2.5 奶牛产犊后,乳腺分泌活动迅速增强,但由于奶牛产后体质虚,此时应以恢复奶牛体质为主,故在最初几天挤奶时,不要将乳汁全部挤净,而应使其留有部分乳汁。如果产犊后 1 ~ 4 d 就将乳汁全部挤出,血钙含量会迅速下降,易引发奶牛产后瘫痪,即使治疗及时,产乳量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如不及时治疗或病情严重,则会导致母牛死亡。一般在产后 30 ~ 60 min 即可挤奶。第 1 天,每次挤出 2kg 左右够喂犊牛即可;第 2 天,大约挤日产奶量的 1/3;第 3 天,挤日产奶量的 1/2;第 4 天,挤日产奶量的3/4;第 5 天可将乳房中的乳汁全部挤净。这样既有利于奶牛尽早恢复体质,又可防止奶牛产后瘫痪。
围产期是指奶牛产前15日到产后15日这一阶段,其中产前15日为围产前期,产后15日为围产后期。
围产前期的饲养管理
1.1 围产前期是母牛生产的重点环节,其目标是促进瘤胃微生物与乳头状突起的生长,使奶牛逐渐由以粗料为主的饲养模式向高精日粮模式过度,激发免疫系统,减少疾病,减少产后代谢疾患。以维护健康为重点加强饲养管理,多注意饮食、精神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倾向,临产前 7 日转入产房饲养。干奶期及围产前期禁止饲喂块根和多汁饲料,过肥会引起难产、脂肪乳及代谢病的发生。饲养方法仍按干奶后期的方法进行饲养。即以优质干草适当搭配精料进行饲养。精料的喂量可按干奶期的标准饲喂,一般每天供给3 ~ 5kg。不能造成催奶过急,防止产前产奶的情况发生。
1.2 要注意降低日粮中钙和食盐的含量。降低食盐的含量可以避免母牛产前催奶过急,有利于母牛产后食欲的恢复;降低钙的含量可以防止产后代谢障碍,降低代谢病的发病率。产前食盐的喂量可由原来的每天 75 ~ 100 g 降至 30 ~ 50 g,即由原来的 1.5%降至 0.5%以下。钙的用量可降至原来的1/2 ~ 1/3。这种喂法可使奶牛骨骼中的钙质向血液中转移,可有效地防止奶牛产后麻痹症的发生。母牛临产前 2 ~ 3d内,还要注意增加一些易消化、具有轻泻作用的麸皮,以防母牛发生便秘。其具体方法可在每 100 kg 精料中加入 30 ~ 50 kg 麸皮饲喂母牛。不要把牛喂得太饱,以免在分娩后的前几天奶牛患酮尿病。
1.3 围产前期的日粮种类与围产后期的日粮种类尽量调整为一致,日粮粗蛋白水平应调为 12%~15%,提高围产前期日粮蛋白质含量可以提高蛋白产量和百分比,降低酮病、胎衣不下的发生率。为了预防产后低血钙症,以及减少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如采食干物质量降低、胎衣不下、产乳热、真胃移位、酮病等。现在应用最广泛也是比较简便有效的方法是添加阴离子盐,使奶牛尿 pH 值降到6 ~ 6.5 范围内,达到最佳效果(阴离子盐包括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镁、氯化钙、硫酸钙等)。
1.4 为防止奶牛乳热的发生,围产前期给奶牛饲喂含镁量为 0.35%~ 0.40%的日粮可以防止产后血镁浓度的降低。为了防止流产、难产,应保证饲料的质量和新鲜度,绝对不能供给冰冻、腐败变质的饲草饲料 。
上一篇: 黄瓜红粉病药物防治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 雨季使用哪类农药不怕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