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甘薯 > 如何识别与防治甘薯长足象? 甘薯

如何识别与防治甘薯长足象?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害虫鉴定〕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成虫取食嫩梢、嫩茎、叶柄呈纵沟状,使之折断枯死,也可将嫩叶吃成小孔洞或缺刻,有时将叶背中脉吃成纵行伤痕,偶尔啃食外露薯块,呈纵伤痕。幼虫多在薯藤基部蛀入茎内为害,被害茎秆出现虫瘿,致使虫瘿的上部生长受到抑制,若主茎受害严重影响产量。 甘薯长足象甲又叫甘薯大象甲,属鞘翅目、象虫科。成虫体长9.5~11毫米,体黑色或黑褐色,表面被有灰色,灰褐色、土黄色或红棕色鳞毛。头部较小,延长的管状喙管稍弯曲。触角膝状,12节,末端4节膨大。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且前狭后宽,后缘中部向后突出,镶入两鞘翅基部中央,背板密布颗粒,中央有1由鳞片构成的纵纹。每个鞘翅上有10条纵沟,沟内有显著刻点。卵圆形,长约1.7毫米,淡黄色,表面光滑。幼虫老熟时体长14.5~16.5毫米,体肥胖多皱褶,略向腹面弯。头红褐色,胸、腹部初龄色深,2~3龄为乳白色。胸足退化,仅有小突起。蛹体8~11毫米,纺锤形,淡黄色或淡黄褐色,头顶有1对乳状突,腹部1~7节背后缘各具1列小疣突,末节端具刺突1对。

〔防治措施〕 (1)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及周围旋花科杂草,可消灭部分虫源。 (2)药液浸苗,甘薯栽插前用50%杀螟松乳油400倍液浸苗,取出后晾干,再插苗。 (3)药剂喷雾,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倍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200~1500倍液喷雾。

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成虫取食嫩梢、嫩茎、叶柄呈纵沟状,使之折断枯死,也可将嫩叶吃成小孔洞或缺刻,有时将叶背中脉吃成纵行伤痕,偶尔啃食外露薯块,呈纵伤痕。幼虫多在薯藤基部蛀入茎内为害,被害茎秆出现虫瘿,致使虫瘿的上部生长受到抑制,若主茎受害严重影响产量。 甘薯长足象甲又叫甘薯大象甲,属鞘翅目、象虫科。成虫体长9.5~11毫米,体黑色或黑褐色,表面被有灰色,灰褐色、土黄色或红棕色鳞毛。头部较小,延长的管状喙管稍弯曲。触角膝状,12节,末端4节膨大。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且前狭后宽,后缘中部向后突出,镶入两鞘翅基部中央,背板密布颗粒,中央有1由鳞片构成的纵纹。每个鞘翅上有10条纵沟,沟内有显著刻点。卵圆形,长约1.7毫米,淡黄色,表面光滑。幼虫老熟时体长14.5~16.5毫米,体肥胖多皱褶,略向腹面弯。头红褐色,胸、腹部初龄色深,2~3龄为乳白色。胸足退化,仅有小突起。蛹体8~11毫米,纺锤形,淡黄色或淡黄褐色,头顶有1对乳状突,腹部1~7节背后缘各具1列小疣突,末节端具刺突1对。

〔生活习性〕甘薯长足象甲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浙江一年发生2代;福建2~3代,以成虫在岩石下、土缝内、树皮缝隙或越冬薯以及薯内附近杂草上越冬,少数以老幼虫在冬薯的虫瘿或薯藤里越冬。越冬代成虫于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5月中、下旬产卵,6~7月是幼虫为害期,7月间大部分进入蛹期,7月上旬至8月中旬是第1代成虫发生期;7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2代幼虫为害期,成虫羽化后陆续越冬。 成虫善爬行、不善飞,常群集活动,有假死性。在虫瘿内刚羽化的成虫不马上出来,待体壁硬化后才从虫瘿的羽化孔爬出。成虫经2~3次交配后开始产卵,在甘薯上多产卵薯茎近节处,少数产在叶柄上。产卵前用口器先咬1小孔,产卵在其中,每处1粒,一生可产卵7~75粒。成虫不耐低温,不喜潮湿,但抗饥饿力强。卵期3~7天;幼虫共4龄,历期23~35天,越冬幼虫长达150多天;蛹期4~15天;成虫寿命短的50~85天,长的270~370天。

  〔防治措施〕 (1)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及周围旋花科杂草,可消灭部分虫源。 (2)药液浸苗,甘薯栽插前用50%杀螟松乳油400倍液浸苗,取出后晾干,再插苗。 (3)药剂喷雾,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倍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200~15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