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蕨菜的特性:是低等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有性后代。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很少发生病虫害,大多数动物也不吃,所以管理方便。性质稍耐阴,喜湿喜暖,耐寒耐旱,忌涝。蕨菜生长速度很快,温暖地带每年生长量高达30倍,在延边地区每年以7倍以上的速度扩展。采收期5-8月份。
二、 选地整地:选择腐殖质含量高,土层厚,保湿性好的肥沃的偏酸性土。坡向为西南或东南的空气湿度偏高的地方为宜。老参地很适合栽培蕨菜。
由于很多年不能施用底肥,所以第一次种蕨菜时要施用大量的农家肥。最好是鸡粪和腐叶土以1:2的混合腐熟的农家肥。每亩施用量5立方米以上。如果缺少农家肥,可用发酵肥来替代。每亩尿素20千克,磷酸氢二铵20千克,草木灰50千克,木醋液10千克,腐叶土1立方米混合堆积发酵而成。没有腐叶土可用烂稻壳或烂锯末子。翻地要达40厘米深,使底肥混入底层。蕨菜特别喜欢有机质肥,既是烂稻草也对其生长非常有利.
三 、种苗的准备:可以由农科院购买,或自己上山采挖解决。每亩需要5千~2万棵左右的种苗。自己采挖的蕨菜苗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基长度30厘米以上,且没有受损伤部位;(2)一棵苗应具备一个根茎生长点,两个叶芽以上;(3)带一定量的须根。
在野外挖蕨菜苗后装入二层袋内,以防干燥。运输,保管,储藏过程中切注意防止根茎,须根的干燥。
四、 定植;春秋蕨菜休眠期进行定植,密度5~20棵/平方米,栽深5-10厘米。栽植密度大,栽培田达到高产的时间短.栽后床面盖稻草5厘米左右,以草保湿。盖腐叶土更好,其它可用稻壳,锯末子,农家肥等。移栽当年管理注意以下几点:(1)要及时中耕除草;(2)加强肥水管理,还苗前注意水分管理,还苗后浇2次以上稀肥水。每次水带肥,每亩尿素10-15千克左右。蕨菜不忌勤浇水,在不积水的情况下,浇水次数越多,蕨菜生长越好.
五、 收获:春季可收获3-5次,当出菜细弱而慢时结束收获,再过一段时间又恢复生长,达到一定的密度后又可以采菜到8月。夏秋季不采收,则床面蕨菜过密而易倒伏,须之架拉线来防止倒伏。
蕨菜又名龙头菜、蕨儿菜、假拳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早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蕨菜作菜了。蕨菜鲜嫩细软,余味悠长,且营养价值高,又有多种药用功能,在众多的山珍野味中,享有“山野之王”的美誉。它长于山野,属天然蔬菜,极少受到农药、化肥的污染,因此,是一种最“洁净”的无公害蔬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研究出了蕨菜的人工栽培方法,可进行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一年四季均可上市,现将露地栽培技术介绍于后:
一、繁殖方法
1、孢子有性繁殖。7-8月份孢子成熟期,选择外观褐色未开裂的孢子串群,剪下带孢子的叶片放在干净光滑的纸袋中风干待用。取腐熟弱酸性菜园土加河沙草皮土拌匀过筛,用蒸汽灭菌30分钟,土壤湿度95%左右。将孢子播种于以上培养土中,不必盖土,要严加遮荫。保持温度在20-25℃,30-40天后孢子形成,呈淡绿色匙形或扇形的原叶体,保持每天光照4小时,长至5毫米高时,每天都可喷水2次,连续一周,发育成孢子体小植株。当叶片长至5厘米时,生长出第三片叶片时,进行移栽,此时土壤须保持湿润,进行遮荫,第二年开始旺盛生长。种植一次可生长10年,每年5-6月,株高25厘米时采收嫩叶,可连续采收2-3茬。
2、根茎繁殖。蕨菜多用匍匐的根状茎繁殖,在早春或晚秋到野生蕨菜地挖取蕨菜的根状茎,在湿沙中暂贮保湿,当年春季(4月下旬到5月上旬)或秋季(10月下旬)就可进行插条,将根茎分成若干段,每段保持1-2个芽,并保持一定量的须根。
二、整地移栽 应选择土层深厚,向阳缓坡地,土壤以弱碱性为好,在秋季深耕,在第二年整地施入有机肥4000-5000公斤,翻耕整平,做成1.2米宽的高畦,畦面按行距30厘米,沟深5厘米,株距20厘米将备好的根茎插条栽于畦沟中,栽后覆土,稍压紧表土,再浇水、覆盖地膜。出苗后揭开地膜,除草、松土。待株高长至3-5厘米时进行浇水施肥,每亩施尿素10公斤。
三、采收 第二年即可采收,选择叶柄粗大、幼嫩,顶部叶卷未展开的蕨菜叶芽割下(叶芽要在20厘米以上),采收叶芽时不可损伤地下的根状茎,采收后按大小分级,捆把上市。每15-20天采收一茬,采收后茬地晾晒1-2天,再浇水施肥,促进新茎叶生长。
基本原则是由近及远,尽可能引相似生态环境下的种。
引种幼苗:一般在春季生长期开始时为好,运输过程中保持空气、土壤湿润。
引种根状茎:时间以秋季为好,在地上茎叶枯萎后,大地冻结前挖取;春季在出苗之前挖取。根状茎的长度应带有两个以上的芽簇,粗度以7~10毫米为宜,一颗直立芽应具有10毫米以上的根。直立芽一定要保护好,这是引种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
定 植
整地施肥:秋季进行深松,春季结合整地,亩施纯鸡粪2000千克然后做床。地上床、地下床、平床均可,床面宽1~2米,高20厘米长15~20米床间留50厘米作业道。
栽植根状茎:按25厘米行距开10厘米宽、15厘米深的定植沟,并按5厘米芽距调整摆放根段,然后覆土10厘米,浇透水,水沉下去后再覆土5厘米,用耙子搂平。
移栽幼苗:当苗高10~12厘米时,带上坨移栽。移栽时挖直径20厘米、深15厘米左右的定植穴,按10株/平方米的密度摆放,株行距各为30厘米,然后用土填充幼苗周围12厘米,立即浇一次透水,水渗下后覆土。
田间管理
第1年栽植后田间管理的任务是抓苗,做到苗齐、苗壮,土壤湿度必须保证在55%至60%,浇完水后可覆盖树叶或稻草,干草起避光和保湿作用。生长发育期多中耕锄草,可少留一些长势较好的草为蕨菜遮阴,入冬上冻时浇1次透水,即灌冬水;第2年的任务是培育根系,使根系粗壮形成多芽,当土壤层融化6厘米时,在行距中间开沟,深8~10厘米,亩施鸡粪2000千克或掺入草木灰1000千克,结合覆土,浇1次透水,其他管理同第1年;第3年在大地解冻后,用耙子将地表土松动,不可太深,一般为3厘米左右,亩施鸡粪2000千克于地表,浇1次透水即可,其他管理同上一年;第4年以后的管理同第3年。
采 收
蕨菜种植一次可采收15~20年,每年5~6月份采收。当苗高25~40厘米、叶柄幼嫩、小叶尚未展开时,即应采收。10~15天后采收第二次,一年可连续采收2~3次。注意不能成片全部采集,每次只能采收2/3~3/4。
蕨菜为蕨科多年生苹本植物,可炒食、蘸酱、拌凉菜、腌制咸菜,也可保鲜、晒干和腌渍常年食用。蕨菜脆嫩甘甜、清香浓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据测定,蕨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还含有氨基酸、生物碱等物质,是一种营养保健食品,经常食用具有安神、降压、利尿、解热、驱虫等功效。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增加,仅靠野生资源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人工栽培势在必行。
一、生长习性
野生于海拔250~1000米、土壤湿润、腐殖质层较厚、微酸性土壤的山地次生林和撂荒地。喜光照、喜湿润、喜凉爽的环境条件,耐严寒,在-33℃的低温条件下能正常越冬,在吉林5月上旬出土,出土后生长快,5天左右可长到30厘米以上,8~10天即展叶,展叶后叶柄老化不能食用。8月上旬到9月上旬孢子成熟,成熟后的孢子随风传播,产生新的个体。人工栽培容易,对土壤及环境条件要求不严,病虫害发生少,不需太多的管理,长势比野生的旺,产量比野生的高。
二、栽培技术
1.选地
选择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地、撂荒地、山脚地、平肥地。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土层深、腐殖质厚、有机质含量高、水分含量足的微酸性土壤,PH值在5.5~6.5、排水方便、空气湿度大的地块。
2.整地做床
清除杂草根茬,拣净石块,每亩撒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公斤,深翻30厘米,结合深翻施粪肥使之与土壤充分混合。翻后耙细整平做床,床宽1.5厘米,高20厘米,床间距40厘米,床长因地势而定,坡地做床要顺着坡向,以免雨天积水或冲坏床面。做床后耙平床面待种。
3.繁殖方法
①根茎繁殖。秋后蕨菜地上部分枯死后或春天大地化冻后蕨菜萌芽前,采挖蕨莱根茎。根茎分布在8~25厘米土层内。根茎细长,直径在0.5~0.8厘米,节间长8~20厘米。采挖时避免伤根碰芽。挖出后用土埋好避免失水,以利成活。采挖后选择粗壮、无病害、无伤口的根茎,每个节剪成一段,每段长8~10厘米,剪好后即可栽植。在床上按行距20厘米开沟,沟深10厘米,将剪好的根段一段接一段栽在沟内,覆土6~8厘米,再覆盖落叶或稻草,以不露土为宜,保温保湿。每667平方米需根茎110公斤左右。春栽20天以后即可出苗。生产上多采用此法繁殖,技术简单,容易掌握和操作。
②孢子繁殖。孢子成熟后采收孢子,将报纸或塑料布等物放在植株下,用手拍打叶片使孢子落在报纸上,取得孢子。将取得的孢子托在纸上用嘴均匀吹落在已做好的床面上。稍加镇压,覆盖落叶或稻草保温保湿,翌年春即可出苗。此方法技术难度较大,时间不易掌握,操作必须精细,不易成功。
4.田间管理:
①清除地上物。每年春季在蕨菜萌芽前将地上部干枯的茎叶全部烧掉,可促进早生快发,增加产量。或将地上部分干枯的茎叶用镰刀割后移到地外,保证地面清洁,便于出苗和管理。
②施肥。在清除地上物后要及时施肥,在床面上撒施腐熟的有机肥,厚度在2~3厘米,不能过厚,以免影响出苗,以隔年的猪圈粪最好。
③灌溉排水。干旱时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满足蕨菜生长所需的湿润环境条件;雨季注意不能积水,要及时排水防涝,避免烂根死亡。
④除草。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松土除草,减少养分消耗,促进幼苗生长,增加收获次数和产量。
三、采收
蕨菜栽植第一年一般不采收,以利发根壮根,培植根茎,种植1次可采收10年左右。每年春季5月中旬,当苗高25~40厘米,叶柄幼嫩、叶片尚未展开时采收。采收后12天左右采收第2次,可连续采收4~5次,3年后亩可产鲜蕨菜2000公斤。
上一篇: 秋冬种植的小白菜有哪些优良品种?
下一篇: 怎样确定小麦的播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