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款冬白绢病是如何发生、传播、蔓延的?如何防治? 其他蔬菜

款冬白绢病是如何发生、传播、蔓延的?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症状染病幼苗或成株根茎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渐蔓延扩展,在病部及土表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其上形成很多白色的小菌核,后随菌核增大至油菜籽大小时,颜色亦变成深褐色,菌核和菌丝缠结在一起覆在植株基部表面。
  病原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Athelia olfsii(Curzi)Tu.&Kimbrough.称罗氏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体白色,茂盛,呈辐射状扩展;菌丝粗2-8um,分枝不成直角,具隔膜。菌核初为乳白色,后变浅黄色至茶褐色或棕褐色,球形至卵圆形,大小1-2mm,表面光滑有光泽。菌核由3层细胞组成,外层棕褐色,表皮层下为假薄壁组织,中间为疏丝组织。菌核不与菌丝联结,很易脱落。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核在地表或含有病残物的肥料中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从菌核中长出菌丝侵染桑苗茎基部,后病部又长出菌丝沿土缝匍匐蔓延至邻近植株或病健株直接接触进行再侵染。发病适温为30-35℃4该病在南方桑树栽培区易发病。生产中用塑料薄膜保温保湿的沙藏预措插条易发病。苗圃地连作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①重病田实行轮作。
  ②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高燥地块种植;科学肥水管理,培育壮苗;采用干净的河边沙预措插条能减少或控制其发病。
  (2)药剂防治。
  栽种前进行插条消毒,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600倍液,将沙喷湿喷透,再用塑料薄膜盖7-8天进行沙藏预处理插条;也可把沙藏后的插条用上述杀菌剂浸泡20-30分钟,都能减少白绢病的发生。
  白绢病发病初期,可用国光三抗(30%恶霉灵)1000倍液或国光根灵(70%敌磺钠)800倍液根部浇灌进行防治。

款冬白绢病菌属半知菌亚门齐整小核菌。有性阶段属担子菌亚门罗氏阿太菌。病菌以菌核混杂在种子、种球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长出菌丝从根或根茎部侵入,当气候条件适宜时,菌丝开始生长侵入根茎部,菌丝呈放射状扩展缠绕根茎部或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菌核,菌核在土中可存活5~6年,菌核依随土壤环境变化而决定繁殖或休眠,本菌腐生力强,在土壤中可占据未腐熟的有机质,菌丝快速生长并形成大量菌核。本菌在高温多湿条件下易发生,菌核萌发方式有2种:一是爆发式发芽。二是菌丝式发芽。菌核在田间和培养基上爆发式发芽最适温度为20℃,低于或高于此温度发芽率明显下降。白绢病菌在土温20~40℃均可为害,最适温度为25~35℃,其中30℃最重。土壤湿度与菌核萌发有关,土壤含水量在20%时,病菌腐生力最高,并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当土壤含水量由30%慢慢降至15%时被害最重。在田间该病总是在雨后或灌溉后发生,pH7以上菌核不能萌发,pH9.7仍能存活,看来土壤pH值对菌核存活无直接效应,但却影响氮化合物在土壤中铵解作用,产生氨气可使菌核致死,含氮化合物可降低菌核发芽率。氨是毒害本菌苗核主要因子,生产上含氮化合物可用来防治本病。当土壤中有大量未分解的植物残体或有机质存在时,极有利于本菌生存,但有机质会在土壤中分解并释放出水溶性或醚溶性之毒害物质,可抑制本菌生长。
  白绢菌生长温度28~32℃,最适25~35℃,30℃受害最重;28℃以下,32℃以上皆不利菌丝生长,相对湿度100%是菌丝最佳生长条件,菌核可在含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及蔗糖的培养基中发芽生长。
  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磷(利克菌)可湿性粉剂1份,对细土100~200份,撤在病部根茎处,防效明显。必要时也可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发病重的田块,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把土壤酸碱度调到中性。
  (3)利用木霉菌防治白绢病。用培养好的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称哈茨木霉)0.4~0.45kg加50kg细土,混匀后撒覆在病株基部,每667m21kg能有效地控制该病发展。
  (4)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条件允许的可进行深耕,把病菌翻入土层深处。
  (5)高温多雨的夏季浇水后晒田,7天后再晒1次,也可在深灌后覆盖地膜晒20~30天。
  (6)发病重的田块,可实行水旱轮作,也可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