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症状 大多发生在枝条先端4~5片嫩叶上,随着顶梢的生长,病叶不断向下推移。发病初期,病叶呈现失水性退色病斑,进而发展成叶色发黄,叶缘发枯,叶片向正面卷曲(不是向背面),病健组织分界较为明显。
二、发病规律
1、病原为真菌。
2、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连续阴雨天气后暴晴2-3d,再突遇暴雨,最容易发生,从而往往具有突发性和暴发性的特点;病害一经发生,如遇适温高湿天气,就会迅速扩展蔓延,造成流行。当月平均气温≥15℃、月平均相对湿度≥90%、月雨日≥6d、月降雨量≥90mm时就会造成该病害流行。相对湿度是最重要的气象因子,相对湿度≤70%,分生孢子难以产生和萌发,不能引起再侵染,该病即使发生也很难扩展蔓延,不会造成流行。 3、桑树品种的抗病性在抗病害流行中起重要作用。桑品种对桑叶枯病的抗病力存在明显差异见,感病品种表现为病斑大,开始发病到流行时间短,株发病率高,危害损失严重;而抗病品种病斑小,病害扩展慢,不易造成大流行,发病率低,危害损失轻。
4、桑树周围生长环境影响发病。阴湿处发病多,干爽处发病少,株发病率可相差4.5倍(90%∶20%)
三、防治方法
1、及时清园。桑叶枯病病原菌随病叶大量脱落遗留在桑园内越冬,是来年病害的暴发流行首要传染源。
2、合理施肥。目的是要提高桑叶的成熟度,增强桑叶对真菌的抗侵入能力。
3、改善桑树生长的气象环境。上部减少阴湿,下部降低地下水位,让桑树干爽生长。
4、药物防治。钾K2000~3000倍液对桑叶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区和不施药区的株发病率分别为:0~10%、80~90%。实际应用中,应配施叶面肥,促进桑叶细胞修复生长,效果更佳。
上一篇: 饲料加大蒜渣粉好处多
下一篇: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主要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