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雏前的准备
1.1育雏室育雏室的大小由饲养雏鸡数量来决定,1~7日龄的雏鸡每平方米养30只,随着日龄的增大,饲养只数应逐渐减少。育雏室离其他鸡舍的距离至少应保持在100m以上,以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
1.2制定好育雏计划根据本场的具体条件制定和落实育雏计划,每批进雏数应与育雏舍、成鸡舍的容量大体一致。一般育雏舍与成鸡舍的比例为1:2。
1.3饲料和垫料的准备饲料和垫料切忌霉烂,要求干燥、清洁、柔软、吸水性强、灰尘少。优质的垫料对雏鸡腹部有保温作用,常用的垫料有稻草、麦秸、锯木屑等。
1.4消毒在育雏前1周,将鸡舍、鸡笼、用具等用福尔马林熏蒸彻底消毒,用百毒杀、120等消毒液对饮水器、料槽消毒后,清洗干净备用。在育雏前1~2d内,将舍内温度提高到35℃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
1. 5其他工作育雏最好避开夏冬季节,选择春秋两季育雏效果最好,但也要参考市场行情和周转计划选择适当的育雏季节。
1.6育雏方式
1.6.1地面育雏这种育雏方式一般限于条件较差、规模较小的饲养户,这种育雏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投资少,可节省清运垫料的人力,还可以充分利用鸡粪作为高效的有机肥。但需注意经常清除雏鸡的粪便,否则会使雏鸡感染白痢、球虫和肠炎等疾病。
1.6.2网上育雏即用网面来代替地面育雏。一般网面距地面的高度应随房舍高度而定,多以60~100cm为宜,最大的优点是鸡和粪便分开,解决了二者的直接接触问题,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提高了饲养密度,进而减少了劳动强度,也便于早期的升温与保温。
2 雏鸡的饲养
2.1及时饮水雏鸡应先饮水后开食,一定要在雏鸡充分饮水1~2h后再开食。饮水器要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雏鸡饮用水中加入适量的糖和维生素C,可明显提高成活率;另外,在水中添加抗生素可预防白痢等疾病的发生。
2.2开食及补饲雏鸡的第一次饲喂称开食,在出生后24~36h进行。开食时应增大光照强度,以便雏鸡容易发现饲料,为了防治鸡白痢的发生,可在料中加入0.20%的土霉素,喂料应做到少喂勤填,1~2周每天喂5~6次,3~4周每天喂4~5次,5周以后每天喂3~4次。雏鸡开食饲料要求新鲜,颗粒大小适中,易于啄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常用的有碎玉米屑、小米、碎米等。1~3d后改为配合日粮。
(1)育雏笼:专用于6周龄前的雏鸡。由笼架、笼体、食槽、水槽和承粪板组成,包括1组电加热笼,1组保温笼和4组运动笼等3部分,目前常采用4层,属叠层笼养设备。在上下笼间有10cm空间,以放入承粪板,承粪板可活动,每日或隔日定期调换清粪。笼四周用铁丝、竹或木条制成栅栏,食槽、水槽排列在栅栏外,栅栏间距可在20~35mm间调节,保证雏鸡能伸头采食、饮水,但不能逃出笼外。笼底用铁丝制成12mm*12mm的网眼,使鸡粪掉入承粪板中。整个笼组一般可育蛋雏鸡800只(1~7周龄)、肉鸡600只(1~3周龄)。6周龄前料槽长度每只占2cm,水槽长度每只1cm。 如果育雏、育成结合成一段,则使用育雏、育成笼。整组笼具一般3、4层。可采用机械供料,料槽安于前网内,笼门设在前网中央,前网孔径较小,以防止幼雏从笼内逃出。有的则将料槽安装在前网外,为便于各阶段不同日龄大小的鸡只采食,可以调整前网下层外面可移动的网片以调节纵栅的间距,调节范围为20~40mm;也可调节前网与料槽间的距离或者使用上层与下层栅间距不同的前网。底网孔径13mm*51mm或25mm*25mm,育雏阶段在笼底铺一层12mm*12mm孔径的硬质塑料网,5~6周龄时再将网片撤去。笼底一般平铺,但也可将采食处适当升高形成一定的倾斜坡度。
(2)笼养育雏的供温:育雏笼内的热源可用电热管或热水管,也可用地下烟道加温或煤炉加温提高育雏室温度或直接给雏鸡供温。地下烟道加温可使上下层鸡笼的温度差缩小,效果较好。
(3)笼养雏鸡的管理要点: ①育雏早期易出现湿度偏低,应注意增加饮水位置,将饮水器置于距热源较近部位,必要时用热水适当喷洒地面。 ②采用多层重叠育雏笼时,室内不宜放置过多的笼具,以防通风不良。 ③注意各层笼的温度差异,根据鸡只强弱作相应调整,将弱雏置于温度稍高的笼子。 ④根据鸡只大小及生长发育状况经常作横向分群,不断调整饲养密度。开始时用尽可能少的笼育雏,10日龄后逐步分群到其他笼中。 ⑤笼育易发生啄癖,必须进行早期断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