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棉花 > 棉花红腐病病害特点是什么? 棉花

棉花红腐病病害特点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棉花红腐病是我国棉花种植中一种危害较大的苗期病害,主要引起棉花烂种、烂芽、茎基腐烂和根部腐烂。

  在棉苗未出土前受害。幼芽变棕褐色腐烂死亡;幼苗受害,幼茎基部和幼根肥肿变粗,最初呈黄褐色,后产生短条棕褐色病斑,或全根变褐腐烂。

基本方法

(1)选种健康无病的棉种。

(2)注意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苗,及时清除田间的枯枝、落叶、烂铃等,集中烧毁,减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

(3)适期播种,加强苗期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促进棉苗快速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力。

(4)加强棉田管理,及时防治铃期病虫害。避免造成伤口,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折叠化学方法

(1)种子处理。每l00kg棉种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l kg。

(2)铃期防治。一是结合防治其它病害进行兼治。二是及时喷洒1:1: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667m喷对好的药液100~125L,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

折叠常用药剂

五氯硝基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曙醚唑、三氯异氰尿酸、福美双、络氨铜、井冈霉素、五氯拌种双等

主要为害棉苗和棉铃。幼苗出土前即可受害,幼芽呈红褐色腐烂。出土的幼苗根部受害,根尖和侧根开始变黄,后变黑褐色腐烂,可蔓延至全根。幼茎染病,茎基部出现黄色条斑,后变褐腐烂,导管变成暗褐色,土面以下的幼茎、幼根肿胀。子叶染病,初生淡黄色水渍状斑,后逐渐变为灰色不规则病斑,常破裂,适度大时其上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棉铃受害,铃蕾表面初生无定形病斑,遇潮湿天气或连续阴雨,病情即迅速扩展,遍及全铃甚至棉纤维上,产生均匀的粉红色或浅红色霉层,常与纤维粘结在一起形成块状物。病铃不能正常开裂,棉纤维腐烂层僵瓣状。种子染病后,发芽率降低。成株茎基部偶有发病,产生环状或局部褐色病斑,皮层腐烂,木质部呈黄褐色。  发生规律   病菌的越冬方式主要有: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短绒上越冬;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部越冬;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残体、枯枝叶、土壤等处腐生越冬。翌年播种后,带病棉籽或土壤中的病原菌即开始侵害幼苗,在棉花生长季节均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至铃期又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至棉铃上,从伤口侵入为害。病菌为弱寄生菌,不能直接侵染棉铃,其他棉铃病害所造成的病斑均可诱发红腐病。病铃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然。苗期遇低温、高湿的环境,发病即严重。铃期日照少、雨量大、雨日多可造成大流行。棉铃受病、虫为害,或机械损伤造成创伤,或棉铃开裂不完全等均可加重病情。 

棉花红腐病是我国棉花种植中一种危害较大的苗期病害,主要引起棉花烂种、烂芽、茎基腐烂和根部腐烂。棉花的苗期、棉铃期在根、茎基、子叶和真叶部位均有发病可能。生产上早播的棉田或遇低温多雨天气,根部腐烂严重的,可造成死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