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生产与水分、营养、温度、空气、光线、pH等因子有关,“烂棒”的发生与栽培管理直接相关。香菇虽是需光性真菌,但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完全不需要光线,强烈的直射光对香菇菌丝有抑制作用和致死作用,因此,发菌阶段要做好遮光工作。
香菇是好气性真菌,在缺氧的情况下菌丝借酵解作用暂时维持生命,但消耗大量的营养,菌丝易衰老,死亡快,因此应及时做好刺孔增氧工作。
夏天高温,香菇菌丝会遭受高温影响,发菌场所选择好坏,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栽培成功与否。散堆及时,降温措施到位的,菌棒烂棒较少,而管理不当的,往往造成大量菌棒烂棒。
在菌筒发生生理性病害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治。当菇筒出黄水阶段应用消毒后的竹尖将菌筒刺破让黄水排出,并用沾有消毒药水的棉布将黄水吸去;若发现菇筒局部出现污染与烂筒,应及时括去烂筒部位的培养料,采用注射法注入香菇烂筒防治剂或200倍多菌灵与甲基托布津并盖上一层石灰粉,另放置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其他培养室观察培养,防止交叉感染;
防治香菇菇筒的“烂筒病”是一个综合防治的过程。从接种到培养菇筒,到下田排筒都要做好消毒防治工作。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大意,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十分注意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避免发生生理性病害:一旦发现病虫害入侵,就要及时做好杀虫与灭菌工作,将烂筒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一、香菇菌棒发生“烂棒”的原因分析
1 “烂棒”与温度的关系。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温度是影响香菇生长发育的一个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香菇菌丝发育的范围在5~32℃,最适温度24~27℃,在10℃以下和32℃以上生长不良,在35℃停止生长,38℃以上死亡。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如在45℃的培养液中,经过40分钟菌丝就死亡。香菇菌棒“烂棒”一般发生初期在7月底~8月。此时,菌棒处于菌丝发满,向生理成熟过渡期。而气温往往高于35℃,由于菌袋内温度较空气温度高约3℃,菌丝很容易死亡或生活力减弱,出现烧菌烂棒情况,并易被杂菌侵害,发生高温障碍。
2 “烂棒”与品种的关系。不同香菇品种菌丝的耐高温性有较大差异(致富经:www.nczfj.com)系列菌株属低温型品种,939(9015)等菌株属中温型品种,武香1号等菌株属于高温型品种。它们对高温的耐受力差异较大。如去年遭受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烧菌烂棒情况普遍突出,但各地因栽培品种的差异,损失不一。
3 “烂棒”与培菌越夏所处海拔的关系。同一香菇品种在不同海拔栽培,其越夏表现可能会存在明显区别。这主要是由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递减,所以菇农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高海拔山区菇农可选择低温型香菇品种栽培,而平原、低山区宜选择中温型、高温型品种。
4 “烂棒”与栽培管理的关系。香菇生产与水分、营养、温度、空气、光线、pH值等因子有关,“烂棒”的发生与栽培管理直接相关。香菇虽是需光性的真菌,但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完全不需要光线。强烈的直射阳光对香菇菌丝有抑制作用和致死作用。因此,发菌阶段要做好遮阳工作。香菇是好气性真菌,缺氧时菌丝借酵解作用暂时维持生命,但消耗大量的营养,菌丝易衰老,死亡快,因此应及时做好扎孔增氧工作。夏天高温,香菇菌丝会遭受高温障碍,发菌场所选择好坏,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栽培成功与否。散堆及时,降温措施到位的,其菌棒烂棒率发生很少,而管理不得当的,往往造成大量菌棒烂棒。
二、减少茵棒“烂棒”的对策
1 及早做好菌棒散堆、排场。香菇菌丝对外界温度十分敏感,气温高于35℃时可能引起菌丝死亡。原则上,菌棒应在高温季节前选择室内或室外通风散热好的场所完成散堆、移堆工作,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振动菌棒,并且应安排在早晚低温时段进行,室内散堆菌棒应“三角形”或“井字型”堆放,堆高3~5层,堆间留有通风道。
2 提倡室外荫棚发茵。室外荫棚由于通风好、降温快,可有效减少烧菌情况发生,是一种较好的越夏方式。
3 加强室内越夏菌棒管理。选择室内越夏的,宜在通风良好、夏季凉爽的底层房间发菌,除疏散堆放密度外,还应注意增加培养房间四周的遮荫设施,如搭凉棚、挂遮荫网。近中午可关闭门窗,傍晚通风换气散热。
4 停止高温期间菌棒刺孔措施。高温期间,禁止对菌棒采取割袋、刺孔通气等措施,防止空气进入菌棒内部,增强菌丝呼吸作用而提高堆温。
5 做好污染菌棒的处理。对于前期局部烂棒,可通过挖除腐烂菌块至健康菌丝处,再涂以生石灰溶液或浓度稍高的杀菌剂的方法来处理,控制病菌的进一步扩展危害。对于已全面烧菌的菌棒,可及早破袋晒料,以重新利用,平原地区在9月底前还可再制香菇菌棒,但品种宜选择短菌龄品种,如L66、L33等。利用污染料时要用生石灰水调节pH值,并且要加长灭菌时间,最好是增加新料,有利于发菌。
上一篇: 提高山楂树坐果率的技术措施?
下一篇: 山区种枣如何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