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中耕作物,需要勤中耕。中耕松土是促使幼苗早发、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
中耕能疏松土壤,疏通空气,提高地温。春播玉米由于温度低,发苗慢,及时中耕能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玉米根系下扎,培育壮苗。同时,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增加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改善营养条件。
中耕松土能调节土壤水分,保墒防旱,促进玉米生长。中耕松仁后能破除土壤板结,截断毛细管,防止土层以下水分的蒸发,达到蓄水保墒作用。当水分过多时,中耕又可以使土壤水分蒸发,使玉米生长发育良好。
玉米行间易生杂草,及时中耕可以消灭杂草,从而减少了杂草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争夺,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
中耕松土应掌握好时间、次数和深度,一般中耕2-3次。定苗以前可进行第一次中耕,这次中耕要浅,一般3 - 5厘米。在用机械中耕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压苗和轧苗。第二次中耕可在拔节期前后进行,注意掌握苗旁宜浅、行间宜深。盐碱地土壤容易板结,玉米出苗或降雨以后要及时中耕松土,防止返碱,危害幼苗。
拔节至小喇叭口期可结合施肥进行第三次中耕,将肥料埋人土内,随即浇水,以发挥肥效。中耕深度以7厘米左右为宜。适当深中耕会切断部分根系,但可促使玉米发生大量新根,扩大吸收面积。
中耕时要适当向根旁拥土,以利于植株茎部发生次生根和气生根,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但不要拥土太多,防止压苗、伤叶。
(1)疏松土壤,流通空气,提高地温。春玉米早春温度低,及时中耕松土,可以提高土温,有利根系下扎,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同时有益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有效养分,改善营养条件。
(2)调节水分,防旱保墒,促进玉米生长。中耕松土以后,破除土壤板结,截断毛细管,防止松土层以下水分蒸发,达到蓄水保墒作用。当土壤水分过多时,中耕松土又可使土壤水分蒸发,使玉米生长良好。
(3)防除杂草。玉米行间较宽,易生杂草,结合中耕松土可清除杂草,利于作物生长。中耕的时间应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而定,一般雨后不久就要进行中耕。中耕的次数,以保墒、除草为原则,土质粘、干旱、草多应勤中耕。
中耕松土应掌握好时间、次数和深度。一般中耕2~3次。定苗以前可进行第一次中耕,这次要浅,一般3~5厘米。在用机械中耕时,要特别防止压苗和轧苗。第二次中耕可在拔节期前后进行,注意掌握苗旁宜浅,行间直深。盐碱地土壤容易板结,玉米出苗或降雨以后要及时中耕松土,防止反碱,危害幼苗。
拔节至小喇叭日期可结合施肥进行第三次中耕,将肥料混入土内,随即浇水,以发挥肥效。中耕深度以7厘米左右为宜。适当深中耕会切断部分根系,但可促使玉米发生大量新根,扩大吸收面积。
中耕时要适当向根旁拥土,以利于植株茎部发生次生根和气生根,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但不要拥土太多,防止压苗、伤叶。
玉米中耕的好处:适时防治病虫害。根据各生育时期认真抓好地下害虫、蚜虫、玉米螟、粘虫、锈病、丝黑穗病、大、小斑病等的综合防治。1、查苗补缺,保证全苗。 2、早间苗、早定苗。 3、适时追肥。4、及时中耕除草、培土。中耕除草是苗期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下控上、增根壮苗的主要措施。苗期一般可中耕2_3次,深度掌握先浅后深的原则,结合间苗、定苗第一次中耕宜浅,以1_1.5寸为宜;第二、三次中耕应在定苗后到拔节前结合第一次追肥进行,2_4寸为宜。
上一篇: 黑木耳和毛木耳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 生产100公斤玉米需要多少氮磷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