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一、农业栽培措施:
1.秋播前及时清除田边地头的杂草:破坏灰飞虱、土蝗(蚂蚱)及蟋蟀的活动场所和栖息地,减轻虫害及小麦丛矮病的发病几率。
2.轮作倒茬或深耕: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发生重的地块尽量采取与棉花、蔬菜、甘薯等非寄主作物轮作2-3年的方法;有条件的可对连续旋耕3年以上的地块进行一次深耕,耕深20-25厘米。以上措施可有效减轻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等病害发生程度。
3.选用抗病、耐病的优良品种,发生全蚀病、黑穗病、麦田小麦不得留作种用。
4.适期晚播、适宜播量:最佳的播种时间可减少病菌的侵染时间,减轻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的发生程度,采用先种无病田,后种有病田的方法;播量适宜,可改善群体结构,减轻病虫害发生。
5. 增施有机肥、适量施用磷钾肥和锌锰微肥:近几年小麦播种后气温偏高,秸秆还田的地块氮肥需要量大,因此应适量增施速效氮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微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抗逆能力。
二、种子处理:
大力推广种衣剂拌种或药剂拌种技术,防治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等。
(1)拌种药剂用量要准确。不能超过规定用量,特别是防治病害的药剂,用量过大容易引起小麦药害。
(2)药剂拌种后,播种深度不宜超过5厘米。播种过深影响小麦出苗。小麦用三唑酮拌种,推迟出苗1~2天,但不会影响出苗率。
(3)辛硫磷在阳光下易分解失效,应避免阳光照射。
(4)要注意安全使用农药,防止人、畜中毒。拌种、播种、土壤处理时要有防护措施。
(5)禁止使用“3911”拌种。因其对人、畜毒性高,对小麦药害重,对地下害虫防治效果差。
一、农业防治 (一)种子处理。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2.种子包衣。种衣剂是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成膜剂等复合而成的新型农药。种子包衣具有简便、缓释、长效等优点,除防治病虫害外,还兼有种肥作用。3.沼液浸种。用沼液浸种可提高小麦抗性,方法:将种子装入透水性好、结实耐用的编织袋中,每袋装15~20公斤为宜,将袋子吊入沼气池沼液中,浸种时间为12小时,取出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待播。 (二)施肥防治。结合深耕、精耕,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在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增施土杂肥和钾肥,不仅可优化土壤生态环境、扩大土壤中有益生物的存有量,而且能提高小麦对有害生物的抵抗力。 (三)适期晚播。在不影响小麦产量的情况下适期晚播,可控制病害发生,减少病害传播。 (四)清除杂草等。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枯枝败叶和上茬作物的病残体,对预防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也有很好的效果。 二、化学防治 (一)土壤处理。小麦全蚀病及纹枯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公斤加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公斤对水100公斤或用25%的三唑酮乳油1公斤对水100公斤,稀释后直接喷于地表再深耕翻地;地下害虫或吸浆虫危害严重的地块,可用50%的辛硫磷乳油或40%的甲基柳磷乳油0.25 ~0.3公斤加水1~2公斤再对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犁前均匀撒施在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二)药剂拌种。针对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适当的杀虫剂、杀菌剂拌种。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发生严重地块可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克拌种50公斤;对小麦纹枯病重发区可用33%的纹霉净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 0.25%)湿拌;对地下害虫、麦蜘蛛、麦蚜、丛矮病、黄矮病等常发区可用25%的甲拌磷乳油150克对水5公斤后拌种50公斤;对于地下害虫一般发生区,可用40%的甲基异柳磷50克对水4~5公斤拌种40~50公斤,方法是把药液稀释后喷于麦种上,拌匀后堆闷12小时后播种。 拌种时注意事项: 1.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拌种时,一般先拌杀虫剂,堆闷3~4小时后再拌杀菌剂。 2.使用粉锈宁拌种要干拌,以免发生药害。 3.如果加拌微肥、增产剂等最好随种随拌。 4.一般情况下,杀虫剂、杀菌剂各选1种即可,多选易产生药害。 5.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以防止人畜中毒。
上一篇: 速冻水果玉米根据形态分为哪几种?
下一篇: 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有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