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要注意哪些问题? 玉米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要注意哪些问题?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选择寄生力和适应性强的优良赤眼蜂种。

(2)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时期,间隔5天放第2次。

(3)将蜂卡挂在放蜂点玉米茎秆中部叶片的背面。傍晚时放蜂,减少新羽化的赤眼蜂遭受日晒的可能性。

(4)赤眼蜂只能飞10米左右,放蜂点一般掌握在每公顷30~90点(每亩2~6点),每公顷地放蜂15万~30万头(每亩1万~2万头)。

赤眼蜂是一种小型寄生蜂,它寄生害虫卵并使之生蜂不生虫。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好、成本低、省工省力,是一项既经济有效,又安全无毒的防虫措施。但在放蜂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及时准确搞好虫情测报
  放蜂时间必须准确,只有放蜂时间与玉米螟产卵时间相吻合,才能提高防治效果。因此要搞好越冬代玉米螟的化蛹和羽化进度调查。当化蛹率达到20%时开始加温蜂卡,再往后推9~11天进行放蜂,这样就能使蜂卵相遇。
2.要大面积连年放蜂
村与村要联合防治,做到集中连片大面积放蜂。面积越大,防治效果越好;放蜂年头越多,效果越好。
3.要及时放蜂,布点均匀
放蜂一般在出蜂前1~2天及时进行,这样可避免雨天影响放蜂。放蜂时布点要均匀一致,一般每亩放一点。施放的方法是,每隔40垄放一垄,在放蜂垄上,每走30步放一点即可。
4.放蜂防螟的方法要正确
实践证明,用牙签将蜂卡别在玉米中部叶片的背面,卵粒朝外,别牢即可。这样即快又不损伤玉米叶片。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经多年实践证明,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有防效好、省工省力、对人畜无毒害、对生态环境无污染、对天敌无杀伤、对产品无残毒等优点,是一项开展病虫绿色防控,保障玉米稳产增产的重要生物实用技术。

玉米螟在本市一年发生3代,坚持“压一控二防三”的原则,以释放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为重点,同时做好四个相结合,即越冬防治与田间防治相结合;心叶期防治和穗期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防治玉米与防治其它寄主作物相结合。

常年一代玉米螟卵盛期在6月中旬,二代玉米螟在7月下旬至8月初,三代玉米螟在8月下旬,各区县具体放蜂时间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在本地要合理设置监测点,每3-5万亩设立一个,从5月1日至9月底进行系统监测,定时、定点、定株调查玉米螟的化蛹、羽化进度,结合气象条件进行预报,当上一代化蛹率达10%,向后推10天-12天,田间百株玉米累计卵量1块-2块时,即为第一次放蜂适期,向后推5天后即为第二次放蜂适期。

放蜂数量及方法

每亩放蜂1万-2万头,每次放蜂1万头。每亩设置1个释放点:从地边往里走12米为第一放蜂行,以后每隔25米为一放蜂行;每放蜂行的第一点距地头13米,以后每隔26米设一点。每亩设置2个释放点:距地边8米为第一放蜂行,之后每隔20米设一放蜂行,每放蜂行的第一放蜂点距地头8米,以后每隔20米为一放蜂点。每亩设置3个释放点:距地边7米为第一放蜂行,之后每隔16米设一放蜂行,每放蜂行的第一放蜂点距地头7米,以后每隔16米为一放蜂点。

在放蜂点,选一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用牙签将纸袋别在叶片背面的主叶脉上。

采购的赤眼蜂产品要严格执行《生物防治用赤眼蜂农业行业标准(NY/T 1166-2006)》质量标准,抽检的赤眼蜂产品质量需达到二级以上指标。

注意事项

(一)准确掌握蜂卵发育进度。

(二)赤眼蜂产品不耐贮存,请不要与农药、化肥混放,防止阳光直射,避免雨水直接冲洗。

(三)放蜂时如遇小雨,可继续放蜂,如遇大雨,将蜂放在阴凉黑暗处平摊,雨后立即放蜂。

市植保站 杨建国 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