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株叶鞘上生椭圆形病斑,中部枯死,呈灰白色至黄褐色,边缘较宽,深褐色至紫褐色,病斑汇合成云纹状斑块,淡褐色与深褐色交错相间,整体花秆状(图1-129)。病叶鞘枯死,相连的叶片也变灰绿色或褐色而枯死。茎秆上病斑轮廓与叶鞘相似,浅褐色。高湿时,在病叶鞘内侧和病叶鞘表面形成稀疏的白色菌丝体和褐色的小菌核。病株不能抽穗,或虽能抽穗但穗小,灌浆不饱满。病秆腐烂软弱,易折倒,造成严重减产。在多雨高湿条件下,叶片上生形状不规则的褐色病斑,有轮纹,中部颜色较浅,可汇合成大型斑块。穗颈上也产生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褐色病斑。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中越冬。翌年越冬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谷子幼苗或成株茎基部,此后发病部位逐渐上升,并在发病部位生成菌丝和菌核。菌核随气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接触健株,菌丝则通过病、健叶片之间的接触而传播,都可引起再侵染。
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水稻发生最为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重于晚稻,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严重的可引起植株倒伏枯死。
1.各部位发病症状
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初为椭圆形,水渍状,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形状,病斑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肉眼常可见叶表气生菌丝纠成的菌核。
叶鞘染病: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叶部症状:病斑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
茎秆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湿度大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并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
2.发病规律
稻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该病菌寄主范围很广,生活力强,菌源地广泛。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水面,萌发侵入稻株,形成病斑,再长出菌丝向四周蔓延。菌核有多次萌发特征,随水漂流,造成多次侵染。适温(25~32℃)高湿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发生有利。
上一篇: 黏重土壤对马铃薯生长有什么影响啊?
下一篇: 什么是无公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