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如何识别常见瓢虫的成虫? 其他

如何识别常见瓢虫的成虫?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主要种类

[肉食]

七星瓢虫(ナナホシテントウ)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的代表性瓢虫。体长约8mm,翅膀为红色,正如中文名称所提示,其有7个黑色图纹。在不同个体之间没有图样的差异存在。以蚜虫与叶螨维生,当食物不足时幼虫间会有同类互食的情形发生。

异色瓢虫(ナミテントウ)Harmonia axyridis

广泛分布于亚洲等地,和七星瓢虫并列为代表性物种。体长约7mm。与七星瓢虫不同的是体色变化性大,有黑底2个红斑、黑底4个红斑、红与黄色多图样等。捕食蚜虫。

六条瓢虫(ダンダラテントウ)Menochilus sexmaculatus

体长约5mm,比异色瓢虫略小。翅膀为黑底色4个红斑,有和异色瓢虫图样相近的种类在而不易分辨。以蚜虫维生。

大龟纹瓢虫(カメノコテントウ)Aiolocaria hexaspilota

又称为六斑异瓢虫,体长约12mm的大型瓢虫。翅膀有黑底橙色的图样,由于和龟壳形象相似而得其名。捕食胡桃金花虫的幼虫。

瓢虫

龟纹瓢虫(ヒメカメノコテントウ)Propylaea japonica

和大龟纹瓢虫图样相似,但体长只有约4mm。食物来源为蚜虫。

大突肩瓢虫(オオテントウ)Synonycha grandis

体长约12mm的大型瓢虫,数量稀少。捕食介壳虫。

澳洲瓢虫(ベダリアテントウ)Rodolia cardinalis

体长约4mm的小型瓢虫。翅膀为红色,有黑色图样。以捕食吹绵介壳虫(Icerya purchasi)维生。原产地为澳大利亚,为了驱除吹绵介壳虫而被引进到其他地方繁衍。

黑缘红瓢虫(アカホシテントウ)Chilocorus rubidus

以捕食介壳虫维生。多依附于梅树上。学名里的“rubidus”(拉丁语中红色的意思)是由于其红色纹路看起来像Ruby。

[菌食]

柯氏素菌瓢虫(キイロテントウ)Illeis koebelei

亦称为黄瓢虫。体长约5mm。胸部上为白底的2个黑色斑点,整个翅膀皆为黄色。以白粉病菌等维生。

十二斑褐菌瓢虫(シロホシテントウ)Vibidia duodecimguttata

亦称为白瓢虫。体长约4mm。体色为黄褐色,有淡白的斑点。以白粉病菌等维生。

[草食]

瓢虫科之中只有食植瓢虫亚科为草食性。草食性瓢虫的特征为,与肉食性瓢虫相较下翅膀不具光泽。

茄二十八星瓢虫(ニジュウヤホシ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马铃薯瓢虫(オオニジュウヤホシ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此二种瓢虫体长约7mm,在淡褐色身体上有28个黑色斑点。马铃薯瓢虫亦称为大二十八星瓢虫,身体和黑点比茄二十八星瓢虫略大。由于它们会集体吃茄子与马铃薯的叶子而被视为害虫。在食植瓢虫亚科中马铃薯瓢虫所分布的区域纬度最高,最北达到滨海边疆区。茄二十八星瓢虫则是自北海道以南,遍布到东南亚一带。

波氏裂臀瓢虫(ジュウニマダラ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

见于日本冲绳诸岛、台湾兰屿等地。以葫芦科植物的叶子为食。

锯叶裂臀瓢虫(ミナミマダラ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

见于日本八重山诸岛内的与那国岛等地、台湾兰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