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水温变化: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水温的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影响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鱼苗下塘时要求池水温差不超过2℃,鱼种要求不超过4℃,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鱼种不适而大量死亡。此外各种病原体也要求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在水中或鱼体内大量繁殖,导致鱼生病。
②水质变化: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以及气候的变化等。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旺盛时,一方面需要吸收水中大量氧,造成池水缺氧,引起鱼类浮头,甚至泛池。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集聚一定数量后,就会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另一方面水质不良引起鱼类抗病力下降,同时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发鱼病。气候的突变引起池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导致水质恶化;池水pH值低于5或超过9.5;鱼池土壤中重金属盐类(铅、锌、汞等)含量较高,或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害物质污染水源等,都能对鱼类生理机能产生直接影响,引发鱼病。
③溶氧变化: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存至关重要。当池水溶氧低到1毫克/升时,鱼就会发生浮头,如果溶氧得不到及时补充,鱼类就会因窒息而死亡。若鱼类长期处于低氧环境生活,抗病力会下降。若溶氧过多,也可能引起鱼苗患气泡病。
水是鱼类生活的主要环境,而底质又影响着水质的变化,此是影响鱼类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而其中又包括:
水温变化:各种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变化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鱼苗温差不能超过2ºC,鱼种不能超过4ºC,温差过大会引起鱼苗种应激反应而发生鱼病,同时因水温的变化还会引导起鱼类致病生物繁殖和致病作用的变化。
水质变化:一般养殖水质6.5-8.5,低于4或高于10就会引起鱼类浮头,甚至于死亡。而水质的变化受土壤酸咸性影响较大,因此水质调控要由池塘底质决定。同时水质也受周边环境影响,如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对水质的影响,也会造成水质中重金属超标,酸碱变化频繁等
上一篇: 黏虫有何形态特征?
下一篇: 鲳鱼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