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有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赤霉病菌致病能力极强,分布范围极广。赤霉病菌在田间小麦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
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气候、菌量、作物生物期、品种的抗病性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条件、菌量及作物生育期相互配合程度,对病害的流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阴湿多雨,平均气温高于15 ℃,田间玉米、大豆根茬、秸秆残留量大,且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赤霉病就可能严重发生和流行。一是温度。此病的发生与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在春季气温7 ℃以上,即可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 ℃形成子囊孢子,平均气温低于13.7 ℃,一般不会发病。二是品种。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差异很大,晚熟以及颖壳较厚的品种发病较重。据观察,在项城地区推广的小麦品种周麦18、矮抗58发病较重。三是湿度。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降雨2~3 d或空气潮湿、土壤含水量大于50%以上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空气质量的逐步恶化,雾霾天气增加,为赤霉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前茬作物。近年来,由于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伴随着秸秆还田比例的大幅提高,病残体菌量逐年增多,给病害的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地势及土壤。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的地块发病较重。偏施氮肥、群体高、密度大、田间郁蔽的地块发病较重,反之则较轻。
上一篇: •仔猪渗出性皮炎预防措施
下一篇: 菠菜的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