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常用鱼病防治药物有哪些?如何使用? 其他

常用鱼病防治药物有哪些?如何使用?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外用药物。

(1)漂白粉。所以在网箱养鱼中施入漂白粉,应将药物分量分次施入。一般分3—4次,每次间隔时间5—10分钟为宜。

在使用漂白粉时,应经充分溶解或滤后施入。由于鱼类易将漂白粉颗粒当作食饵吞食,特别是鲤、鲫、鳊等鱼类,易引起急性中毒死亡,在死鱼的肠道内可见肠壁溃疡、绒毛膜层糜烂。故在洒药前,应将鱼先喂饱,以防止鱼类吃食漂白粉的颗粒。

(2)硫酸铜(胆矾、蓝矾)。硫酸铜为蓝色结晶或粉末,含5分子结晶水,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有较强的毒杀病原体能力及收敛伤口作用,其药理是铜离子与蛋白质结合而成蛋白盐,使蛋白质变性沉淀。铜离子还能使寄生虫的酶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杀灭寄生物的作用。常用以治疗微生物性疾病和体外寄生原虫病。通常用0.5ppm硫酸铜与0.2ppm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治疗淡水鱼的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鱼波豆虫病、中华鳋病等。

(3)硫酸亚铁。又名绿矾、青矾、皂矾。含7分子结晶水,为透明淡绿色结晶状粉末,味咸涩,在干燥空气中易风化,易溶于水,水溶液是中性,在潮湿空气中或水溶液放置过久易氧化水解,生成黄褐色不溶性碱或盐,使溶液呈酸性,不能再供药用。硫酸亚铁是辅助性用药,主要为硫酸铜杀灭寄生虫消灭障碍,尤其是中华鳋寄生,引起病鱼的鳃丝末端肿胀发白,粘液增多,如单用硫酸铜就杀不死。

(4)敌百虫。敌百虫是一种高效低毒有机磷杀虫剂,为白色结晶,具有芳香味,易溶于水。外用可防治由粘包子虫、单殖吸虫及甲壳动物引起的鱼病;内服驱除线虫、棘头虫及绦虫等寄生虫。

(5)生石灰。生石灰又名氧化钙。为白色块状,遇水强烈反应,产生强碱性的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此药对病原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同时能提高池水的PH值,改良水质。常用于清塘消毒及治疗各种微生物疾病。

(6)食盐(氯化钠)。食盐呈白色结晶粉末或块粒状,易溶于水,无臭、味咸、中性,有杂质存在时易潮解。食盐作为鱼种消毒药物比较理想,不但杀灭细菌、寄生虫病原体的效果较好,而且安全。因为高浓度的盐可改变寄生物的渗透压,有使寄生物被抑制或杀灭的作用。食盐即可外用,也可内服。每立方米水体中用1克食盐溶水后全池泼洒,每天2次,连用2—3天,可防治气泡病。水深1米的水体,每亩可用食盐2.5~5千克溶水抢救鱼类浮头。

(7)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又称灰锰氧,是一种紫黑色结晶氧化剂,易溶于水。杀菌力强,对寄生虫也有杀灭作用,常作消毒用,但对细胞和组织也有损伤和腐蚀作用。浸泡不宜在阳光下进行。高锰酸钾在碱性或微酸性的水中能形成二氧化锰沉淀,易使鱼虾鳃组织受损伤。用10—20ppm的高锰酸钾浸泡鱼15—30分钟,治疗车轮虫、斜管虫、鱼波豆虫所致的原虫病和三代虫、指环虫所致的单殖吸虫病。

2、内服药物。

抗生素,又称抗菌素,种类繁多,鱼病防治上常用的有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制霉菌素等,对各类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病毒、原虫、霉菌等都有抑制作用。用以治疗腹水病、赤鳍病、疖疮病、烂鳃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白皮病、赤斑病、竖鳞病、腐皮病、溃疡病、肠炎病等,即可口服,也用于浸洗、注射等。口服每天一次,每100千克鱼每次用2—5克,拌和饲料喂鱼,连续6天。

3、常用中草药。

(1)五倍子。有收敛作用,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一般按2—4ppm用药,将五倍子捣碎,用开水浸泡后,连渣汁一起全箱泼洒,可防治白头白嘴病、赤皮病、疖疮病等。

(2)大蒜。大蒜为百合科植物。药用部分是鳞茎,有效成分为大蒜素,是一种植物杀菌素,为无色油状液体。遇热不稳定,置室温中两天即失效,遇碱也易失效,但不受稀酸影响。大蒜头干燥粉末的抗菌性质可以长期保存。大蒜具有止痢、杀菌、驱虫及健胃作用。能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渔业生产上常利用它来防治鱼类的肠炎病,效果很好。紫皮蒜抗菌作用比白皮蒜强。用法是:每50千克鱼用蒜头250克(每5千克饲料再加200克食盐)与饲料拌和后,上食台投喂,连喂3—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