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什么是除草剂的形态选择性、生理选择性、生物化学选择性? 其他

什么是除草剂的形态选择性、生理选择性、生物化学选择性?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形态选择性:由不同植物形态差异造成。植物的形态如叶表结构、生长点的位置等,直接关系到药液的承受与吸收,因而影响到除草剂对植物的作用。
2、生理选择性:植物的茎叶或根系对除草剂的吸收与输导的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如果除草剂易被植物吸收与输导,则植物常表现较敏感。
3、生物化学选择性:利用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的差异产生的选择性。是除草剂在不同植物体内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造成的选择性,大多数这样的变化是酶促反应。

把除草剂的选择性辨别为:位差选择性、时差选择性、形态选择性、生理选择性、生物化学选择性和保护物质或安全剂选择性等6类。其实,这其中既有药剂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选择性,也有针对作物和杂草的种种差别而采取不同施药方法和效果,应该是选择性使用技巧。

先说非选择性除草剂,也叫灭生性除草剂,群众叫“一扫光”。像草甘膦、百草枯(克芜踪)、五氯酚钠等,只能在田里没有庄稼的时候使用,并且要等药剂失去活性后能力进行播种或移栽。应该留意这些除草剂药力减退的速度,经常气温高、泥土不保水、有降雨的情况下药力减退速度快些。其实,这已经是在利用作物和杂草开端生长时间的差别,也是一种利用时差选择技巧。

如果利用作物和杂草种子和根系在泥土中散布深浅的差别,将药剂散布在泥土表层1—2厘米,能够杀死或抑制浅层能够萌发的杂草种子,而作物(如小麦)或果树根系较深而不受影响。如大豆播后苗前使用甲草胺(拉索),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小麦等作物播后苗前施用乙草胺等。需要留意的是在泥土砂性,有机质含量低,遇降雨或形成积水的情况下,药剂就有可能向下浸透,容易涌现药害。种子播种较浅的作物田,如一些蔬菜地就不适宜使用这类药剂。同样道理,如果是在果园喷洒百草枯时,一定要选择无风气象,最好是下午气流上升不显然的时候进行,以做到药剂定向喷到地面的杂草,不会飘散到果树叶片上或果园以外。

第3种是利用作物和杂草形态上的差别,比较典范的是使用2.4—滴丁酯。该药是种激素型选择性除草剂,浓度低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浓度高有抑制甚至致死作用。而它的选择性除草作用之一就是利用禾本科作物的生长点被层层叶片包裹着,而双子叶杂草的生长点始终是露在外面的。这样,在同样喷药条件下,双子叶杂草的生长点受药量会高些,便形成扭曲或抑制。使用此类药剂时要留意施药时间,小麦4叶前和拔节后不宜用药,否则小麦也会形成畸形穗,也要选择无风气象喷药,避免药剂飘散到周围蔬菜或瓜、果田,喷药后,器械一定仔细清洗,免得影响其余农田。

像在水稻秧田使用敌稗,是因为药剂在水稻和稗草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差别,水稻能够迅速水解敌稗,这能够说是真正的选择性。类似的除草剂如水稻本田使用禾大壮,玉米田使用西玛津和莠去津,大豆田使用豆磺隆,胡萝卜田使用氟乐灵。他们在恰当的田块使用都十分安全,但用错了田块或残留过多也会发生药害。

除草剂的三种选择性如下:1、形态选择性:由不同植物形态差异造成。植物的形态如叶表结构、生长点的位置等,直接关系到药液的承受与吸收,因而影响到除草剂对植物的作用。2、生理选择性:植物的茎叶或根系对除草剂的吸收与输导的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如果除草剂易被植物吸收与输导,则植物常表现较敏感。3、生物化学选择性:利用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的差异产生的选择性。是除草剂在不同植物体内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造成的选择性,大多数这样的变化是酶促反应

生理选择性:植物的根系或茎、叶对除草剂的吸收和输导有一定差异。有些植物对除草剂容易吸收和输导,这类植物对此种除草剂表现较敏感;而有些植物对某些除草剂不易吸收和输导,从而这类植物对此类除草剂表现为安全。由此而产生的选择性,叫生理选择性。例如,2,4一D类除草剂,它们在双子叶植物体内的输导速度与程度高于单子叶植物,从而对双子叶植物敏感,对单子叶植物安全。

1.除草剂的选择性是指除草剂对作物和要防除的杂草之间的毒性差异。有时除草剂本身没有这种毒性差异的属性,可以通过生态学手段或人为操作达到选择性的目的。作物和杂草均属高等植物,亲缘关系十分相近,这就要求除草剂具备高度的选择性能,否则无法在农田安全使用。
2.形态选择性是指植物的形态,如叶片的形状、直立程度、表面结构、生长点的位置等直接影响药液的附着量和吸收量,因此形成除草剂的形态选择性。
3.生理选择性多为植物茎、叶或根系对除草剂的吸收和传导的差异产生的选择性。例如:黄瓜易于从根部吸收氨二氯苯酸,因此很易遭受毒害。而有些南瓜品种很难从根部吸收氨二氯苯酸,因而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
4.生物化学选择性多为植物体自身的生物化学特性差异产生的选择性。例如:2甲4氯丁酸和2,4-滴丁酸除草剂本身对植物并无毒害作用,但在植物体内如能进行^氧化反应,就会生成对植物有毒的2甲4氯和2,4-滴。大豆、芹菜、苜蓿等植物不能将两种除草剂分别转化为2甲4氯或2,4-滴,因而2甲4氯丁酸和2,4-滴丁酸对大豆、芹菜、苜蓿等不产生毒害作用,而有些杂草,如荨麻、藜与蓟等则容易被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