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其他经作 > .油菜在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有什么作用? 其他经作

.油菜在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有什么作用?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国传统农业有两千多年历史,包括油菜在内的绿肥的栽培利用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和意义,在两千年传统农业中如果没有农家肥和绿肥,在中国养活哪么多人是不可想象的。我国是紫云英绿肥原产国,绿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生物氮素、有机肥料和饲料重要来源之一,肥—稻—稻已成为南方水田主要种植制度之一。

  据闵宗殿等《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考证,我国主要传统肥料(粪)有十类,其中就包括绿肥。我国最早使用绿肥记载是在公元3世纪,据西晋郭义恭《广志》记载当时绿肥种植利用已经很普遍,书中记录“苕草色青黄、紫华,稻下种植,蔓延段盛,可以美田,叶可食”。这种豆科绿肥种植利用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耕作制度变革,特别是双季稻发展,以紫云英为主的水田冬绿肥发展很快。全国绿肥种植面积20世纪60年代中期扩大到1.6亿亩,70年代中期达到2.2亿亩,为我国绿肥种植最高峰。全国面积第3位的湖北省绿肥发展最高年1977年曾达到211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单产也由20世纪50年代的400kg/亩左右提高到60年代的800kg/亩左右,再提高到七十年代的1500kg/亩左右。这一时期,我国绿肥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面积之大、增产效益之显著,是其他有机肥所不可比的。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轮作制度改革,复种指数提高,化肥用量大幅度增加,绿肥面积逐年减少。由70年代最高年2.2亿亩,减少到1986年1.2亿亩,2007年再减少到7680万亩。湖北省2010年绿肥种植面积92.2万亩,只有最高年份的4.3%,单产也由1500kg/亩下降到约500kg/亩。进入21世纪,随着“三冬田” (即冬闲田、冬炕田、冬泡田)面积扩大,政府重视,农民改土培肥意识增强,绿肥面积才逐步趋于稳定。

  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绿肥作为农作物主要养分来源作用已经结束。但绿肥的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优质中的作用,对现代农业发展非常重要。油菜由于其自身栽培特点,其作为绿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巨大的优势。

世纪之交的新年伊始,中央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村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当属农民经济负担过重,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深刻认识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大意义,树立提高质量、突出效益、争创名牌的新观念,加快农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与现代化生产方式接轨,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推动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1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调整种植业结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之一。实施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经营方式。目前,农业发展主要是抓结构调整,创特色农业,农村整体经济效益会有一定的提高。主要表现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调整、调优“短、平、快”的经济作物,做到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近两年来,农户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把产虽低、效益差、市场不适销的农副产品调整为产品优、效益高、市场需要的产品上来,确立了以市场定种植,再回归市场的产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