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玉米螟的寄主量增大
玉米种植面积增大,一是由于玉米产量高;二是玉米种植作业和管理比其他作物省工省力;三是尤其近些年玉米市场价格走势较强。致使其他杂粮等作物面积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大;秸秆余量增大,长期以来玉米秸秆主要用于烧柴,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加大,尤其高产、耐密型品种的推广种植,不仅让粮食产量翻番,秸秆产量也是成倍增长,由过去用量极度缺少变为今天大量剩余,从房前屋后到田间地头到处都有玉米秸秆的堆积。
②玉米螟防治不力
防治玉米螟时只防治第1代,玉米螟的发生代数随纬度变化而有显著的差异:在我国,北纬45°以北发生1代,北纬40°~45°发生2代,北纬30°~40°发生3代,北纬25°~30°发生4代,北纬20°~25°发生5~6代。海拔越高,发生代数越少。温度高、海拔低,发生代数较多。防治技术实施不到位,在玉米螟防治时期,农村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家,未进行防治,或者防治不够及时,不仅使自家的田块防治效果不好,也使周围田块未能达到应有的防治效果。
③化学防治使玉米螟产生抗药性
近些年来,虽然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就,有的还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但是由于农民对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在认识上产生误区,加之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费工费时,致使很多先进的防治技术推广不久后就被搁浅,药剂防治成为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手段。
④越冬虫源丰富
玉米螟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冬季取暖没有烧完的秸秆、田间地头剩余的秸秆及玉米轴、玉米茬内都存有大量的越冬玉米螟虫。翌年春季这些越冬寄主秸秆未及时很好地处理,不仅为害当年玉米,也保持了害虫的高位越冬基数。因此,越冬寄主体内的玉米螟幼虫就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化蛹、羽化、产卵、孵化幼虫进而为害翌年的玉米。而目前农民把玉米螟的防治时期主要放在卵期和幼虫期,没有从根本上消灭害虫的虫源。
⑤对防治玉米螟的认识不够
有的农民对防治玉米螟的认识不够,认为一个小小的虫子危害太小,因此即使国家出资补贴防治玉米螟虫也是漫不经心,更不要说让他自身出资去防治玉米螟。因此,玉米螟为害程度加重。
上一篇: 马腺疫链球菌病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是什么?
下一篇: 冬瓜枯萎病的物理防治方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