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室内小规模培养卤虫,可利用玻璃或聚乙烯制的培养缸、水族箱、水槽和水缸、水泥池、圆筒漏斗状水槽等。 培养用水要经筛绢(纱布、玻璃棉)或沙滤池过滤,没有海水的地方可用井水加粗盐配制,盐度30-75‰,水温保持在25-30℃。槽内轻微通气或每日搅拌数次,以增加水体溶氧量。刚孵化的无节幼体放养密度一般为100-500个体/升;在下午傍晚接种。饲喂卤虫可用颗粒直径小于50微米的干粉或糊状饲料。必须是在培育水中溶解度很低的,如米糠、大豆粉与面粉1:1的混合粉、螺旋藻及其他海藻干粉、酵母、豆渣粉、淀粉粕等。也可施肥繁殖单细胞藻类、纤毛虫类原生动物、细菌等作为饲料,培养中要保证饵料供应,必须及时补充饵料,一般每天两次, 培养用水的透明度是确定最适投饵量的有用参数。投喂微粒米糠时,米糠悬浮液的透明度应保持在15-20厘米。每小时投喂1次,就可以使昼夜饵料密度保持稳定,培养14天,共投米糠干粉4公斤,如投喂酵母,数量不可太多,每立方米水体,每天投100-150克,夏天更应少投勤投,在培养过程中,容器底部沉积残饵、卤虫排汇物和蜕下的皮影响水质,也妨碍卤虫摄饵,第四天起应不断地将颗粒废物自培养液中清除。漏斗状容器可打开下面塞子清除,也可用虹吸法清除,排污管口扎上筛网,网目大小随卤虫生长更换,即从200微米换为250、350和450微米的,尽可能将底部污物吸出而不漏失卤虫,培养到第6天,卤虫胸足开始活动,滤食率大大提高, 要定时测定溶氧量和PH值,当溶氧量降到2ppm,PH值降到7.5以下时,需加大充气量或添加碳酸氢钠,根据水质情况也可换水,可以2-3天换一次,每次换1/3——1/2,经过2周培养以后,卤虫平均长度达到7-8毫米即可采收。 采收可利用卤虫到表面呼吸的习性,采收成体期前的卤虫。方法是停止充气,不搅动培养水,水中溶氧量逐渐降低,约30分钟后,培养液中的氧含量达到临界值,卤虫密集到水的表层,这时用抄网就可将卤虫收获。从无节幼体,养到成体前大型卤虫,一般每立方米水体,产量可达2-5公斤(湿重)。
可利用玻璃或聚乙烯制的培养缸、水族箱、水槽和水缸、水泥池、圆筒漏斗状水槽等。 培养用水要经筛绢(纱布、玻璃棉)或沙滤池过滤,没有海水的地方可用井水加粗盐配制,盐度30-75‰,水温保持在25-30℃。槽内轻微通气或每日搅拌数次,以增加水体溶氧量。刚孵化的无节幼体放养密度一般为100-500个体/升;在下午傍晚接种。饲喂卤虫可用颗粒直径小于50微米的干粉或糊状饲料。必须是在培育水中溶解度很低的,如米糠、大豆粉与面粉1:1的混合粉、螺旋藻及其他海藻干粉、酵母、豆渣粉、淀粉粕等。也可施肥繁殖单细胞藻类、纤毛虫类原生动物、细菌等作为饲料,培养中要保证饵料供应,必须及时补充饵料,一般每天两次, 培养用水的透明度是确定最适投饵量的有用参数。投喂微粒米糠时,米糠悬浮液的透明度应保持在15-20厘米。每小时投喂1次,就可以使昼夜饵料密度保持稳定,培养14天,共投米糠干粉4公斤,如投喂酵母,数量不可太多,每立方米水体,每天投100-150克,夏天更应少投勤投,在培养过程中,容器底部沉积残饵、卤虫排汇物和蜕下的皮影响水质,也妨碍卤虫摄饵,第四天起应不断地将颗粒废物自培养液中清除。漏斗状容器可打开下面塞子清除,也可用虹吸法清除,排污管口扎上筛网,网目大小随卤虫生长更换,即从200微米换为250、350和450微米的,尽可能将底部污物吸出而不漏失卤虫,培养到第6天,卤虫胸足开始活动,滤食率大大提高, 要定时测定溶氧量和PH值,当溶氧量降到2ppm,PH值降到7.5以下时,需加大充气量或添加碳酸氢钠,根据水质情况也可换水,可以2-3天换一次,每次换1/3——1/2,经过2周培养以后,卤虫平均长度达到7-8毫米即可采收。 采收可利用卤虫到表面呼吸的习性,采收成体期前的卤虫。方法是停止充气,不搅动培养水,水中溶氧量逐渐降低,约30分钟后,培养液中的氧含量达到临界值,卤虫密集到水的表层,这时用抄网就可将卤虫收获。从无节幼体,养到成体前大型卤虫,一般每立方米水体,产量可达2-5公斤(湿重)。
上一篇: 春小麦管理技术有哪些?
下一篇: 牛蛙腹水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