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黄花菜 > 黄花菜的主要病虫及防治方法? 黄花菜

黄花菜的主要病虫及防治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主要病害

1、根腐病 开春是黄花菜根腐病的高发期,表现为返青晚,叶片细小,根茎发黑、肉质腐烂,轻时不抽苔,重时整穴死亡。初发时点片发生,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2、黄叶病 多为生理性病害,表现为叶片黄化失绿,生长发育缓慢。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施肥不当、浇水过多、土壤板结、耕作不当、伤根严重、地下害虫为害,缺素等都能引起。

3、叶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和茎苔,发病初期在嫩叶中部沿叶脉附近出现暗绿色针尖大小点,以后成为黄色斑点,边缘呈水渍、半透明状,病斑纵向比横向扩展快;病斑发生在叶尖上则叶尖枯死;花茎苔受害严重时,萎缩枯死。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严重时叶片干枯,像火烧一样,多发生在春夏之交的多雨年份,高湿低温条件下发病严重。

4、锈病 黄花菜锈病与小麦的叶锈病症状相似,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花蕾末期,主要影响黄花菜的秋季生长,宿根的养分积累。病害初期叶片及茎苔上产生铁锈色泡状斑点,以后散发黄褐色粉末状孢子,孢子堆排列没有规则,孢子堆周围的叶片往往失绿而呈现淡黄色圈。孢子堆多时,整个叶片都变成黄色。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先是点片发生,逐步扩散至全田。

(二)主要虫害

1、蓟马 成虫体微小,深褐色,翅两对、狭长透明,若虫淡灰色。成虫和若虫多集中在叶背面或花苔的舌叶夹缝中危害叶片、舌叶及嫩苔,影响茎苔和花蕾的正常生长。

2、黄花蚜虫 是无翅胎生蚜虫,体长3~5厘米,全身粉白色,卵有小米粒大,幼虫体绿色,有足3对,分泌物能引诱蚂蚁,能孤雌生殖,繁殖速度快。黄花蚜虫先是群集于叶背,后又蔓延到花苔、花蕾上,严重时花蕾全部被虫体覆盖成白色,宛如蜡烛一般。蚜虫主要吸食花蕾上的汁液,使花蕾发育不良和脱落,影响产量和质量。

3、地下害虫 黄花菜的根部易遭受蛴螬危害,春季随地温上升,蛴螬咬食花肉质根,影响根的吸收功能。

(三)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的防治。一是繁殖时不能用有病田块的根苗,不能施用黄花菜叶沤制的堆肥。二是在发病中心周围挖深宽各30厘米的环形沟,用石灰土(生石灰∶土=1∶3)填平沟以防扩散。病穴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灌根,每穴灌药液1公斤,每7天灌1次,共灌3次。

2、黄叶病应对症下药,区别诊治。要合理运用水肥;耕作方法要适当,特别是生长发育高峰期,进行施肥中耕等作业时应避免伤根;对于因缺素引起的黄叶病要增施追肥土壤,追肥以氮肥、利宝多、磷钾肥或多元复肥为主。叶面喷施可用天丰素、利宝多、磷酸二氢钾、铁肥等。地下害虫危害时,浇水前亩撒施1公斤3%的呋喃丹,虫口密度大时用5%的200倍辛硫磷药液灌根,每穴0.5公斤。

3、黄花菜抽苔前,全面喷洒1次500倍代森锰锌、3000倍吡虫啉或啶虫咪、微肥混合液,达到防病治虫、增加营养的效果。

4、黄花菜现蕾后要注意锈病的发生,发现一点治一片,发现一片治全田。点片发生时,喷700倍代森锰锌与1000倍25%粉锈宁混合水溶液,间隔7~10天再喷1次;锈病流行时,必须连续喷药防治3次以上。

病虫防治

黄花菜主要病虫害有锈病、叶枯病、叶斑病、红蜘蛛和蚜虫等。

锈病

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及花茎,初侵染产生疱状斑点,后突破表皮,破裂散出黄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有时很多疱斑合并成一片,表皮翻卷,叶面上铺满黄褐色粉状夏孢子,疱斑周围往往失绿而呈淡黄色,整个叶片变黄,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花茎变红褐色,花蕾干瘪或脱落。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二代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温暖多雨条件有利病害发生,植株长势弱,加重病害发生。栽种过密,通风不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以及施氮肥过多都使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 合理施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或地表湿度过大。

  2. 采收后拔薹割叶集中烧毁,并及时翻土;早春松土、除草。

  3.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代森锌500~600倍液或40%稻瘟净600~7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叶枯病

主要为害叶片,初侵染从叶尖开始呈现苍白圆形小斑点,以后顺叶边缘逐渐向下扩展变黄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产生的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温暖多雨条件有利病害发生,植株长势弱,栽种过密,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等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常用等量式0.5%~0.6%的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防治,出现病害后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叶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花薹。叶片初生浅黄色小斑点,扩大后呈椭圆形暗绿色病斑,最后发展成梭形或纺锤形大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由黄褐色变成灰白色,病斑四周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背面有粉红色霉层。干燥时易破裂,病重时全叶发黄枯死。花薹感病,症状与叶部相似,有时多个病斑愈合成长达10多厘米的凹陷病区,病斑上常有较厚的淡红色霉状物,轻者影响花薹生长及花蕾形成,重者花薹折断而枯死。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在病叶、薹秆和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田间一般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是每年黄花菜发生最早的一种病害;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发病最重,6月下旬停止蔓延。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性;采摘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2.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湖南省用三色粉(熟石灰、草木灰、硫磺粉20:10:1)在雨后喷撒,每亩45~60千克,兼有预防和治疗效果。

炭疽病

主要为害叶片,从叶尖开始变成暗绿色,后变暗黄色,并向叶基扩展,病斑边缘褐色,密生小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借雨水传播,5~6月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1:1:100波尔多液、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白绢病

主要在叶鞘基部近地面处,整株或外部叶片基部,开始发生水渍状褐色病斑,后扩大,稍有凹陷,患部呈褐色湿腐状。在病部产生白色绢丝状物,蔓延至整个基部,甚至附近的土壤中也有白色绢丝状霉层。潮湿时产生紫黄色菌核,后变茶褐色至黑褐色,油菜籽大小。受害叶片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而变黄枯死。菌丝从外部叶片扩展到内部叶片,最后使整株枯死。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高温高湿度条件下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采收后清园,减少越冬菌源。

  2.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800倍液或70%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叶斑病是黄花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又称“发灾”、“水瘟”等,是每年黄花菜发生最早的一个病害。一般发病后都会减产30-50%。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茎苔,发病初期在嫩叶中部沿叶脉附近出现暗绿色针尖大小点,以后成为黄色斑点,边缘呈水渍状、半透明状,病斑纵间比横间扩展快,后期出现霉状物或小黑点病征。病斑发生在叶尖上则叶尖枯死;花茎苔受害严重时,萎缩枯死。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严重时大片叶片干枯,像火烧一样。为害严重的可造成全部枯死,无花可收。?
流行特点

叶斑病在3月上旬始见,5一6月份为流行高峰期;病害发生主要与气候、栽培管理和品种有密切的关系,气候因子是导致发病与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多发生在春夏之交的多雨年份,高湿度情况下发病严重。病菌随植株残体越冬,翌年3-4月随幼苗出土,气温回升,病菌即侵入嫩苗为害,若此时温度变化大或遇雨天,相对湿度大,病害极易流行。从栽培管理方面看,栽植年限过久的地块发病较重,而6年以下的壮龄株抗病性较强;冬季田管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发病较轻,重施氮素肥料,少施磷、钾肥料的田地则病害发生重。
防治技术

2.1 选用抗病良种。黄花菜生产品种的选用,应本着因地制宜、高产抗病的原则。主要选用当地十八格黄花菜品种,具备抗病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等优良种性。
2.2 合理密植。采取宽窄行的栽培方式,宽行80厘米,窄行50厘米,株距20一30厘米,每公顷栽4.5-5.0万株,这样既保证有足够的苗数,奠定速生丰产苗架,又有利保持菜园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抗病能力。
2.3 适时更新复壮。当黄花菜蔸龄达6年以上时,每蔸内分蘖数过多,病虫为害加重,产量亦开始下降,此时要及时更新复壮,促进黄花菜健壮稳长。
2.4 做好平衡施肥。黄花菜应以施用高温发酵后的有机肥为主,在施肥方法上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适施苔肥,补施蕾肥”。要防止施用化学氮肥过多,增施钾肥和硼肥,合理配施磷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虫能力。
2.5 药剂防治技术。根据黄花菜花蕾成熟不一致,需要每天采收与控制病的现实矛盾,为此“早”是黄花菜用药防治的核心,应坚持预防为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做好合理搭配和交替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当前防治黄花菜叶斑病较好的药剂有10%世高水分散剂2000倍液;或选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病害初见期任选一种药剂喷雾,隔10一15天防治一次,连治2一3次。并做到轮换使用不同药剂。用药时雾点要细,由于黄花菜叶片蜡质层厚,叶面光滑,药液中加入少量洗衣粉,以增加粘性,提高药效。此外,在防病时可加入吡虫林,灭虫灵,虫杀净等低毒对口药剂,达到病虫害兼治,减少用药次数,确保综合防治效果 。

1.病害防治 锈病、叶斑病和叶枯病是萱草极易发生的病害。锈病为真菌性病害,是萱草中后期的主要病害,5月上旬开始发生,六七月最为严重,直到10月以后才逐渐停止,危害叶片、花苔。叶片最初产生少量黄色粉状斑点,后逐渐扩展到全叶,以致全株枯死。发病时可喷施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65%的代森锌500倍喷雾防治。叶斑病由镰孢霉属真菌引起,是萱草苗期的主要病害,3月底至4月初开始发病,4月中下句至5月中下旬是发病高峰。可喷洒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进行防治。叶枯病由刺盘孢属病原真菌引起,是继叶斑病后发生的苗期病害。一般5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上中旬最为严重,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花苔。从幼苗时便发病,叶片中部边缘初产生水渍状小点以后逐渐向上下蔓延,形成褐色条斑,最后至灰白色,严重时全叶枯死。可用50%多菌灵600倍至800倍液喷洒或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也可在清明前后喷施波尔多液来防治。
  2.虫害防治 主要虫害是红蜘蛛、印度修尾蚜和蜗牛。
  对于印度修尾蚜,防治方法为:铲除杂草,剪除残枝败叶,特别是有虫的叶片;黄色薄型塑料板粘虫板诱杀有翅蚜;注意保护天敌,如瓢虫、草蛉等。天敌数量多时,尽量少用广谱性农药,选用适合的生物农药,如使用1.2%苦烟乳油800倍至1000倍液喷雾;发生量大时要及时喷药,可用2.5%敌杀死2500倍至3000倍液,6%吡虫啉3000倍至4000倍液等其中一种进行叶面喷雾,喷时注意安全。
  对于红蜘蛛,其方法为:搞好预测预报,及时检查叶面叶背,最好借助于放大镜进行观察,发现叶螨在较多叶片为害时,应及早喷药。防治早期为害,是控制后期猖獗的关键;去除病虫枝及清除杂草,集中烧毁;夏季螨量不大时,可喷清水冲洗;虫害发生严重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7000倍至9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使用15%哒螨灵乳油2500倍至3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忌用敌敌畏杀灭螨类,敌敌畏对螨类有刺激增殖的作用。不要用菊酯类农药,它对螨类无效;保护天敌,如瓢虫、草蛉等。
  对于蜗牛,其方法为:铲除杂草,并撒上生石灰粉,以减少蜗牛的滋生地;在大花萱草地上撒石灰带,毒杀蜗牛;每100平方米用6%蜗克星颗粒剂50克至100克。也可每100平方米用6%蜗克星颗粒剂50克至100克,混合砂土1.5千克至2.5千克均匀撒施,使蜗牛易于接触药剂。或与豆饼粉、玉米粉制成毒饵,于傍晚施于蜗牛出没处诱杀;人工捕捉成贝和幼贝,或用树叶、杂草、菜叶等先作诱集堆,天亮前蜗牛潜伏在诱集堆下,再集中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