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豆类作物 > 其他豆类 > 大豆灰斑病发生条件有哪些? 其他豆类

大豆灰斑病发生条件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发病规律

1.此病以菌丝体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对病害流行关系不大,而病残体为主要初侵染来源,表土层的病残体越冬后遇适宜环境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田间主要靠气流传播。带菌的种子长出幼苗,子叶上可出病斑,温暖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分生孢子或土表层病残体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侵入寄主引起发病。分生孢子寿命短,在干燥条件下,叶面降落的分生孢子2天后侵染率降低26%,4天降低94%,6天失去侵染能力,由初侵染产生的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成为田间再侵染源,在适宜条件下,再侵染频繁,造成病害大流行。

2.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流行与品种的抗病性有关,高感病品种在田间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籽粒的抗性与叶部反应不一致,地势洼易积水,田间湿度大,发病重,病叶与病粒率均高于平地和岗地,连作地一般发病较重。在流行年,由于条件适宜,轮作的作用也不明显,老病区发病普遍重于偶发区,大豆灰斑病病粒率的多少与轻重与大豆豆荚受侵染时间有关,占总病粒率的70%左右,甚至可占90%左右,而在结荚盛期前或鼓粒中后期感病的,病粒只占总病粒的10%左右。

3.气候对大豆灰斑病发生与流行有较大关系,春季气温平均温度达到17℃以上病残体表面湿润时就可产生分生孢子,温度影响潜育期,在田间只有当叶面湿润保持一定时间,孢子才能侵入寄主,侵染要求的叶面湿润时数与温度有关,适温下要求的叶面湿润时数短,温度越低,要求的叶面湿润时数越长。最适温度下25—28℃叶面湿润2小时即可侵入。在适温范围内,湿度98%以上4小时开始形成孢子,湿度保持时间越长,形成孢子数量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