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锈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小麦

小麦锈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小麦条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

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麦秆锈病。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

防治方法:

有效的药剂品种主要有三唑酮(粉锈宁)、羟锈宁特谱唑(速保利)、敌力脱等,各地可根据药源情况选用。在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

一、症状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是一种发生广、为害大的病害,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识别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三种锈病的孢子零散生在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病和条绣之间,条绣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地条斑,颜色为黄色以至枯黄色。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小麦品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可因地制宜选择品种。②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③搞好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④锈病发生后,适当增加灌水次数,避免氮肥使用过多,增施磷、钾肥,可以减轻锈病为害。

  2、药剂防治 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0.3%(有效成分)的20%三唑酮乳油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②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水喷雾,可兼治白粉病。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1.症状与诊断

(1)小麦条锈病 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2)小麦叶锈病 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3)小麦秆锈病 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症状可根据其夏孢子堆和各孢子堆的形状、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来区分。群众形象的区分3种锈病说:“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