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控制日粮营养水平来提高猪的胴体瘦肉率
日粮的营养水平不仅决定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而且对胴体的肥瘦程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脂肪的沉积取决于日粮中的能量水平;肌肉的增长,则取决于日粮的蛋白质高低。如日粮中脂肪过多,就会增加脂肪的沉积。利用调节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方法,可改变肉猪胴体的肥瘦程度。
1、控制日粮能量水平
控制日粮能量水平可提高胴体瘦肉率。为了兼顾生长速度和胴体瘦肉率,可采取前高后低的饲养方式,即前期供给高能量、高蛋白日粮,以保证猪的增重,后期降低日粮能量水平,以提高胴体瘦肉率。能量供给水平与增重和胴体品质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在日粮蛋白质、必需氨基酸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肉猪摄取能量越多,日增重越快,饲料利用率越高,背膘越厚,胴体脂肪含量也越多,但摄入能量超过一定水平后情况就会有变化。肉猪在活重50~60kg以前,理想的饲喂方式是自由采食,随着日粮消化能的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量及日增重均呈线性增长。在此期间如果日粮消化能减少20%~30%,则日增重、日沉积瘦肉和体脂肪含量相应降低22%~25%、l8%~21%和7%~l0%;而肉猪活重在60~90 kg期间,理想的饲喂方式是限制饲喂,随着每日摄入消化能的增加,日沉积蛋白质、瘦肉和日增重虽呈线性增长,但摄入量达到32.5 MJ以后(大致相当于维持需要的2.5~3倍),再增加能量的摄入,就不能使蛋白质和瘦肉量的沉积继续增长,反而出现饲料转化率开始降低,体脂肪组织沉积继续增加的现象,这不但造成了饲料资源的很大浪费,而且降低了胴体品质。因此,对于不同品种、类型、体重和不同性别的肉猪,应该分别研究确定最佳的能量水平进行饲养。
2、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
日粮的蛋白质水平对商品肉猪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胴体品质影响极大,并受猪的品种、日粮的能量水平及蛋白质的配比所制约。
在能量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可以提高胴体瘦肉率。据资料报道,日粮蛋白质水平由l3%提高到17%,瘦肉率可提高6.6个百分点,而且瘦肉型猪比脂肪型猪反应更敏感。另据试验,添加赖氨酸的试验组猪比对照组猪日增重提高60.3 g,每千克增重少消耗饲料0.13 kg,而胴体瘦肉率提高5.1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肉猪的胴体瘦肉率,不仅要重视蛋白质的给量,而且要考虑必需氨基酸的供给,尤其是限制性氨基酸的比例,这既有利于蛋白质的代谢和利用,又可降低饲料消耗。
日粮蛋白质水平在一定范围内(9%~l8%),当每千克日粮消化能和氨基酸都满足需要的条件下,随着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则肉猪日增重随之增长,饲料转化率也随之增高,但超过17.5%时,日增重不再提高,反而会出现下降的趋势,但瘦肉率却得到了提高。根据我国情况及近期科研成果对日粮粗蛋白水平提出的建议:瘦肉型猪在体重20~60 kg时,日粮粗蛋白水平为17%~16%;60~100 kg时为l4%(兼顾日增重)或16%(提高瘦肉率)。赖氨酸一般为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对猪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及胴体瘦肉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当赖氨酸占粗蛋白质6%~8%时,其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最高。因此,必需注意日粮中赖氨酸占粗蛋白质的配比。
3、冲淡日粮”饲养
用粗纤维含量高的部分原料;稀释”日粮,即增加日粮的粗纤维含量,降低日粮的能量浓度,有利于胴体瘦肉率的提高。
肉猪日粮中粗纤维含量的多少,均会影响日增重和胴体瘦肉率。日粮中粗纤维含量有其最高界限,每超过一个百分点,就可降低有机物(或能量)消化率2个百分点,粗蛋白质1.5个百分点,从而使采食量减少,日增重降低和背膘变薄,胴体瘦肉率上升。
由于现代化养猪生产中的肉猪,要求高强度生长,日粮粗纤维含量一般不能过高。我国地方猪对日粮粗纤维的消化率为74.2%,巴克夏猪(肉脂型)为54.9%,而瘦肉型猪就耐受不了粗食和低营养水平的日粮。多数科学家认为肉猪日粮中粗纤维含量在5%~6%之间最佳。一般情况下,在日粮消化能和粗蛋白质水平正常情况下,体重20~35 kg阶段粗纤维含量为5%~6%,35~100 kg阶段为7%~8%,但不能超过10%。
猪的胴体瘦肉率是一个高遗传力的性状,它与体长、腿臀围呈正相关,而与背膘厚呈负相关。在猪的表型选择中,应抓住体长、腿臀围和背膘厚进行选择。通过选择体长、腿臀围大和背膘薄的个体留作种用,后代可提高胴体瘦肉率。据报道,体长lll cm的猪与体长106 cm的猪相比,背膘厚下降l9.8%,胴体瘦肉率提高11.2%。
上一篇: 板栗空蓬的原因有哪些?
下一篇: 无花果适宜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