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饲料作物、牧草 > 苜蓿 > 怎样综合防治苜蓿褐斑病? 苜蓿

怎样综合防治苜蓿褐斑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 国外已发现和育成了抗褐斑病的品种和品系,如蒂坦(Teton)、拉达克(Ladak)、特里伏衣斯(Travois)、苏诺拉(Sonora)、费纳尔(Vernal)、杜普梯(Dupuits)、弗拉曼迪(Flamande)、艾莫拉得(Emeraude)等品种。抗褐斑病品种主要是比利时的弗来米斯(Flemish)来源的类型。美国的瓦树(Washoe)、前苏联的424、1265、C-139等高度感病。国内田间抗病性观察结果,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认为引进品种雷西斯抗性较高,此外,霍纳伊、伊鲁瑰斯、81-98拉达克、80-85丹麦苜蓿、公农1号、富平苜蓿等均表现程度不等的抗病性(刘若等,1991);在内蒙古锡林浩特观察,认为加拿大的润布勒苜蓿、荷兰的向阳6号、前苏联的0130及我国的渭南苜蓿、沂阳苜蓿等也比较抗病(侯天爵,1989);在内蒙札兰屯观察的12品种中,有6个品种严重感病,最为抗病的是当地品种呼盟苜蓿,其次是润布勒苜蓿(陈申宽,1993)。品种抗病性鉴定:既可在田间进行,也可在温室内进行,两者的结果是相符合的。室内鉴定需用2%燕麦粉琼脂培养基(制成后放置数日)培养病原菌,形成大量子实体后,以灭菌水洗去孢子,喷接在第三片真叶已展开的幼苗上,保湿24-48小时。为省去分离培养病原菌,也可将病株直接悬挂于待接种的植株间(略近顶部)进行自然接种。接种14-20天后,根据病斑在小叶上的数目和所占面积,评定其抗病性。田间轮回表型选择可以有效地提高抗病性。2、草地管理措施 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可明显降低发病率。留种草地应宽行条播;冬季燃烧病残株体,减少次春初侵染菌源;根据当地苜蓿生长发育情况和病害发生情况,第一次刈割利用宜在病害高峰之前,以减轻下茬草的病害程度;播种前认真进行种子的清洁去杂工作,或用菲醌(种子重量的0.3%)或福美双拌种。3、药剂防治 科研地、种子田等,必要时可用以下药剂定期(7-10天一次)喷施保护:①70%代森锰600倍液,②75%百菌清500-600倍,③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④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⑤40%灭菌威(多硫胶悬液)800倍液,⑥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⑦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均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