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water hyacinth)水葫芦又称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或凤眼兰,是雨久花科凤眼莲属多年生、漂浮性、宿根大型草木水生植物。水葫芦茎极短,具长匍匐枝,与母株分离后长成新植株;叶基生、莲座状,叶片卵形、倒卵形或肾圆形,光壳;叶柄基部略带紫红色、膨大呈葫芦状;花为穗状花序,有小花6~10朵,花为漏斗状,花瓣数为6,呈紫蓝色,上面一片较大,中部具黄斑;整株水上部分可高达1米以上。水葫芦的繁殖方式分有机性和无机性两种,以无性为主。依靠匍匐枝与母株分离这种方式,在最适合条件下,水葫芦的植株数量在5天内可以增加一倍,可见繁殖速度很快。水葫芦的一株花穗可产生300多粒种子,种子很小,千粒重为0.4克左右,枣核状,黄褐色;种子沉积水下污泥中可存活5~20年。水葫芦的生存适应能力很强,在很多生态环境中都可生长,水库、湖泊、池塘、渠道、流速缓慢的河道等是其最为适宜的生态环境,它可在稻田中存在而成为害草。在沼泽地及其他低湿地方,水葫芦也可以生长繁殖。水葫芦的生长对水中的养分和pH的要求并不高,但其耐盐性不强,当水中盐分含量超过0.06%或0.01摩尔/升时可使水葫芦死亡。最适合的生长条件是pH7左右、含磷量20豪克/升,并有足够的氮源。气候对水葫芦的生长影响很大,它喜温暖,当气温为13℃或水温为10℃时开始生长,气温达25℃或水温达20℃时生长较快,当气温为30℃~35℃或水温为27℃~30℃时生长最旺盛,最适宜温度为28℃~30℃。但水温在35℃以上并持续5~6小时水葫芦就萎蔫;可耐低温5℃,7℃以上可安全越冬,5℃以下需保护越冬,冰点以下数小时死亡。
葫芦原产于南美,在原产地巴西由于受生物天敌的控制,仅以一种观赏性种群零散分布于水体,1844年在美国的博览会上曾被喻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自此以后,水葫芦被作为观赏植物引种栽培,现已在亚、非、欧、北美洲等数十个国家造成危害,在北纬40(葡萄牙)至南纬(新西兰)之间的大部分热带、亚热带地区均在分布,并形成患害。19世纪期间引入东南亚,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内地各省,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逃逸为野生。由于其无性繁殖速度极快,现已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的19个省市,尤以云南(昆明)、江苏、浙江、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入侵严重,并已扩散到温带地区,如锦州、营口一带均有分布。水葫芦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往往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排挤当地本土水生植物,那些依赖这些水生植物生存的动物也会受到威胁。例如,云南昆明市的高原湖泊滇池(有历史以来滇池就是昆明的水源地,也是风暴旅游胜地),20世纪90年代,其水域近1000公顷的水面全部生长覆盖着水葫芦,覆盖车率近乎100%,水葫芦生长的厚度超过1~2米,密度之高已导致无法行船。滇池(特别是草海)的水质污染而导致水葫芦疯狂生长,滇池内原有的很多水生生物已处于灭绝的边缘。据资料记载,20世纪60年代滇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68种;到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继消亡,水生动物也仅存30余种。人工打捞是目前控制滇池水葫芦的主要措施。
水葫芦(water hyacinth)水葫芦又称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或凤眼兰,是雨久花科凤眼莲属多年生、漂浮性、宿根大型草木水生植物。水葫芦茎极短,具长匍匐枝,与母株分离后长成新植株;叶基生、莲座状,叶片卵形、倒卵形或肾圆形,光壳;叶柄基部略带紫红色、膨大呈葫芦状;花为穗状花序,有小花6~10朵,花为漏斗状,花瓣数为6,呈紫蓝色,上面一片较大,中部具黄斑;整株水上部分可高达1米以上。水葫芦的繁殖方式分有机性和无机性两种,以无性为主。依靠匍匐枝与母株分离这种方式,在最适合条件下,水葫芦的植株数量在5天内可以增加一倍,可见繁殖速度很快。水葫芦的一株花穗可产生300多粒种子,种子很小,千粒重为0.4克左右,枣核状,黄褐色;种子沉积水下污泥中可存活5~20年。水葫芦的生存适应能力很强,在很多生态环境中都可生长,水库、湖泊、池塘、渠道、流速缓慢的河道等是其最为适宜的生态环境,它可在稻田中存在而成为害草。在沼泽地及其他低湿地方,水葫芦也可以生长繁殖。水葫芦的生长对水中的养分和pH的要求并不高,但其耐盐性不强,当水中盐分含量超过0.06%或0.01摩尔/升时可使水葫芦死亡。最适合的生长条件是pH7左右、含磷量20豪克/升,并有足够的氮源。气候对水葫芦的生长影响很大,它喜温暖,当气温为13℃或水温为10℃时开始生长,气温达25℃或水温达20℃时生长较快,当气温为30℃~35℃或水温为27℃~30℃时生长最旺盛,最适宜温度为28℃~30℃。但水温在35℃以上并持续5~6小时水葫芦就萎蔫;可耐低温5℃,7℃以上可安全越冬,5℃以下需保护越冬,冰点以下数小时死亡。
葫芦原产于南美,在原产地巴西由于受生物天敌的控制,仅以一种观赏性种群零散分布于水体,1844年在美国的博览会上曾被喻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自此以后,水葫芦被作为观赏植物引种栽培,现已在亚、非、欧、北美洲等数十个国家造成危害,在北纬40(葡萄牙)至南纬(新西兰)之间的大部分热带、亚热带地区均在分布,并形成患害。19世纪期间引入东南亚,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内地各省,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逃逸为野生。由于其无性繁殖速度极快,现已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的19个省市,尤以云南(昆明)、江苏、浙江、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入侵严重,并已扩散到温带地区,如锦州、营口一带均有分布。水葫芦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往往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排挤当地本土水生植物,那些依赖这些水生植物生存的动物也会受到威胁。例如,云南昆明市的高原湖泊滇池(有历史以来滇池就是昆明的水源地,也是风暴旅游胜地),20世纪90年代,其水域近1000公顷的水面全部生长覆盖着水葫芦,覆盖车率近乎100%,水葫芦生长的厚度超过1~2米,密度之高已导致无法行船。滇池(特别是草海)的水质污染而导致水葫芦疯狂生长,滇池内原有的很多水生生物已处于灭绝的边缘。据资料记载,20世纪60年代滇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68种;到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继消亡,水生动物也仅存30余种。人工打捞是目前控制滇池水葫芦的主要措施。
上一篇: 观赏用向日葵栽培关键技术有哪些?
下一篇: 观粪便识鸡病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