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播种期预防小麦全蚀病用什么药拌种? 小麦

小麦播种期预防小麦全蚀病用什么药拌种?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小麦播种期预防小麦全蚀病用什么药拌种?请教了!

种子处理可用20%粉锈宁乳剂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75%,对水2-3千克,喷拌麦种50千克,凉干后播种,可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腥黑穗病、粉锈宁拌种有轻度为害,特别在墒情较差的条件下,可抑制出苗。一般推迟出苗两天左右,成穗数也有减少,历而应抢墒或造墒播种,播种量可加大10%左右,亦可用敌务脱,治萎灵拌种,效果亦较好。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若需防治,则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亩用药量150~200克)或20%粉锈宁乳油(亩用药量100—150克),对水50~60千克喷浇麦苗。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茎腐性病害。幼苗受害后显著矮化,叶色变浅,底部叶片发黄,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拔出可见种子根和地下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次生根变为黑色,植株枯死。灌浆到成熟期这种症状尤为明显,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
播前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是防治全蚀病最有效的措施,生产上曾大面积推广应用三唑酮进行药剂拌种。该药属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如危害叶部的锈病、白粉病,危害根茎部的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以及危害穗部的黑穗病等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用三唑酮拌种,在田间墒情较差时或用量过大时容易造成药害,抑制小麦种子萌发和出苗,因而现在一般不再使用。
继三唑酮之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如三唑醇、烯唑醇、丙环唑、戊唑醇等也陆续被开发出来。这几种药剂对全蚀病等上述病害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同样存在抑制麦种发芽的问题。但不同的药剂品种抑制生长的程度有较大差异,如烯唑醇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以至于难以直接拌种使用,而戊唑醇抑制作用较弱。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就是2%戊唑醇湿拌种剂,其商品名为立克秀。该药剂用于小麦拌种相对于三唑酮安全一些,但用药量同样不能太大,而且拌种处理过的种子播种深度以2~5厘米为宜。
除三唑类药剂外,可用于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还有其他一些药剂品种。目前登记用于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单剂主要是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荧光假单胞杆菌,具体的产品有美国孟山都公司的全蚀净(12.5%硅噻菌胺SC)、山东省胶南市绿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电话:0532-85148028)的蚀敌(15亿/克荧光假单胞杆菌WDG)、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的敌委丹(30克/升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等,均用于种子处理,其中蚀敌还可在小麦3叶期和返青期灌根处理。登记用于防治全蚀病的复配剂产品有河南中州种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电话:0391-6606308)生产的0.8%腈菌•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含腈菌唑0.6%、戊唑醇0.2%。
另外,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适乐时(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目前在小麦上登记用于防治根腐病和腥黑穗病,该药对纹枯病和全蚀病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小麦生产上结合防治其他土传及种传病毒,使用该药剂拌种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据有关资料介绍,将适乐时与敌委丹混合使用,对全蚀病的防效优于单用的效果,可以在播前用3%敌委丹50mL加2.5%适乐时20mL,加适量水拌麦种10kg。

全蚀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但以幼苗期和苗高15厘米时病害最为严重。病害的发生轻重受多种因素影响,连作重茬发病重;土壤沙质通气好、偏碱性发病重;土壤缺肥病重;春季多雨,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发病。小麦一旦发病后再喷药防治,效果很差。防治小麦全蚀病最好的方法是在小麦播种前,使用药剂拌种,经济有效,操作方便。据试验表明,亩选用12.5%的全蚀净20毫升,重病田用量可提高到30毫升,对水500~700毫升,混配均匀后拌麦种10公斤;也可选用4.8%的适麦丹15~20毫升,对水500毫升,拌麦种10公斤,充分搅拌均匀,堆闷6~12小时,阴干后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