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大豆 > 菜用大豆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是什么? 大豆

菜用大豆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华北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5~6代。世代重叠。长江以北地区以蛹在土室内越冬,华南地区无明显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为害。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杂草、土块、土缝、枯枝落叶的浓荫处,夜间活动最盛,趋光性强而趋化性弱,卵多产于叶背面、叶柄部或杂草上,卵块l一3层排列,上覆白色绒毛。每雌可产卵100~600粒。卵期2~6天。幼虫共5龄,也有6龄。初孵幼虫在叶背群集为害,拉丝结网、取食叶肉。 3龄后分散,4龄后食量大增,昼伏夜出,有假死习性,虫口密度过大时,幼虫可自相残杀。老熟幼虫入土,吐丝筑室化蛹,深度约0.5—3厘米。也可在植株基部隐蔽处化蛹。

甜菜夜蛾在黄河流域1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通常以蛹在土室内越冬,少数以老熟幼虫在杂草上及土缝中越冬,冬暧时仍见少量取食。成虫具假死性,昼伏夜出。幼虫和蛹抗寒力弱,北方地区越冬死亡率高,间歇性局部猖獗危害。

【发生规律】甜菜夜蛾每年发生的代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陕西4—5代,北京和山东5代,湖北5—6代,江西6—7代,福建8—10代,广东10—11代,世代重叠。江苏、陕西以北地区,以蛹在土室中越冬;也可以成虫在北方地区温室中越冬;华南地区无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为害。成虫羽化后还需补充营养,以花蜜为食。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对糖酯液有较强趋性。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植株叶间、枯叶杂草或土缝等隐蔽场所,受惊时可作短距离飞行,夜间进行取食、交配产卵。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2—5小时后陆续从茸毛内爬出,群集叶背。3龄前群集为害,但食量小,4龄后食量大增,占幼虫一生食量的88%一92%昼伏夜出,有假死性,受惊扰即落地。老熟幼虫有强的负趋光性,白天隐匿在叶背、植株中下部,有时隐藏于松表土中及枯枝落叶中,阴雨天全天为害。老熟幼虫一般人表土3cm处或在枯枝落叶中做土室化蛹:稀植大豆田比密植大豆田虫量大;长势老健的豆株比旺嫩豆株上虫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