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 症 状 病株一般不矮缩,多由下部叶片先出现病状,向上部发展,病叶叶缘和叶脉间的叶肉发生不规则的淡黄色或紫红色的斑块。棉花枯萎病 发生规律 发病与温湿度,枯萎病一般土温在20℃左右时开始显症,土温上升到25℃-28℃时形成发病高峰,当土温上升到33℃以上,病菌受抑,出现暂时性隐症,入秋后待土温下降到25℃左右,又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 在轻病田和零星病田,采用12.5%治萎灵液剂200-250倍液,于初发病后和发现高峰各挑治1次,每病株灌根50-100毫升。 棉花立枯病 症 状 棉籽受害,造成料籽和烂芽;幼苗茎基部受害,出现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并渐扩展围绕嫩茎,病部缢缩变细,黑褐色、湿腐状,病苗倒伏枯死。子叶受害,多在中部发生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易破裂脱落成穿孔。棉花立枯病 防治方法 在苗期阴雨连绵,棉苗根病初发时,及时用40%多菌灵胶悬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5%多菌灵或3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5%多菌灵或3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托布津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隔1周喷1次,共喷2-3次。
猝倒病是我国各地棉花产区均会发生的病害,特别是潮湿多雨的地区发病最为严重。
症状
1、在幼茎基部呈现黄色水渍状病斑,严重时病部变软腐烂。颜色加深呈黄褐色,幼苗迅速萎蔫倒伏。子叶褪色,呈水渍状软化。
2、高温条件下,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物,棉苗茎基部没有褐色凹陷病斑。
发病规律
1、潮湿低洼多雨地区发病严重,主要危害为出土种子、幼苗及出土不久的棉苗。
2、在幼茎基部贴近地面部分,最初出现针尖大小的变色点,渐渐变黑扩大稍凹陷,严重时呈现水渍状,变成黑褐色软腐,倒伏或直立枯死。
防治方法
土传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棉种萌发后直接或间接侵染棉苗,低洼地,多雨季节、土壤湿度大时发病严重,生产上应搞好播前整地。生产上应搞好播前整地,加强苗期中耕松土,降低土壤湿度注意田间排水,药剂防治可用66.6%霜霉威烟酸水剂800倍液浇灌棉株。
上一篇: 如何预测和预防小麦锈病?
下一篇: 量天尺的斜纹夜蛾的防治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