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的防治技术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重,抽雄前为感病阶段。
矮花叶病源为病毒。毒源一是种子带毒,二是越冬杂草上寄生。毒源主要借助于蚜虫吸食叶片汁液而传播,汁液磨擦和种子也有传毒作用。蚜虫介体,主要是麦二叉蚜、高梁缢管蚜、玉米蚜、桃蚜和菜蚜等,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
防治要点:及早拔除病株及杂草另外喷洒抗毒剂+叶面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一、 症状与诊断: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以感染发病,以苗期侵染的植株症状明显,损失严重。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株高常不及健株。病苗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驳,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纹,叶肉失绿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因而又被称为花叶条纹病。病情进一步发展,叶色变黄,组织变硬变脆以至干枯。病株多数提前枯死,不能抽穗。
二、 发生规律:玉米矮花叶病由玉米蚜、桃蚜、二叉蚜等20多种蚜虫传播。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和汁液摩擦传播。带毒蚜虫数量大、玉米长势弱、气候干旱、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重。春玉米发病一般轻于夏玉米,早播夏玉米轻于迟播夏玉米。降雨次数多、雨量充分的年份,不利于蚜虫的迁飞和传毒,病害发生轻。
三、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的优良杂交种。②调整播期,使玉米幼苗期避开蚜虫从小麦田向玉米田迁飞的高峰。③药剂防治:用玉米种子重量0.1%的10%吡虫啉可湿粉剂拌种,防治苗期蚜虫、蓟马、飞虱效果明显。当发现中心蚜株可全田喷施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上一篇: 棉花花铃期管理技术要点
下一篇: 平菇粗柄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