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扁山药的生长发育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充足供应营养,及早消除杂草,积极防治病虫害,及时灌水,保证秧苗正常发育,促成块茎肥大。
1、地面覆盖:为保持山药田的适宜湿度,避免水分蒸发,防止土壤干燥,于6月中旬,用农作物秸秆进行地面覆盖很有必要。
2、除草:对覆盖后长出的杂草,应尽早用手拔去。
3、水分供应:扁山药根群较浅,水分不足影响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从块茎开始形成到膨大盛期,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缺水时生长不良。因此,从6月下旬一直到9月中旬,应注意水分供应,绝对避免土壤干燥。在山药肥大时期,每5~7天至少灌水一次,每次灌水30~50厘米即可。要避免大水漫灌,最好进行喷灌,既省水省工,又均匀,有利于山药的正常生长。
4、爬地栽培:只要播种良好,即可任其爬地生长,最多调整一下茎蔓,使其均匀布满地面,比起支架栽培,操作简便,省工省时;有利于保持土壤适湿适温。爬地栽培有利于抗旱,保证稳产高产;有利于抵抗风灾;减少投入。支架栽培,投入成本较大,而爬地栽培,几乎不需花钱。
5、搭设支架:支架栽培优于爬地栽培。实践和试验证明,支架栽培比爬地栽培的产量,可提高40%~60%。支架栽培的优越性主要在于:一是光合作用明显改善。由于立有支架,茎蔓顺支架形成立体布局,受光面积要比爬地栽培大得多;二是通风条件良好。茎蔓起架以后,植株、枝叶之间与株形内部都形成了良好的通风环境,地面的通风也有改善,有利于植株的正常生育和减少病虫害。
扁山药生育期分幼苗期、发棵期、块茎膨大期等几个时期,各时期管理要点如下:
1、幼苗期:指从播种后到苗高30厘米左右所经过的时期,大致在元月-6月中旬。主要管理工作有:
清沟排渍:在播种后到出苗前搞好清沟排渍,防止田间积水烂种;
中耕除草:进行1-2次中耕除草,以为人工扯草为主,防止杂草与幼苗争夺肥料与光线。
追施苗肥:齐苗后追施一次稀人粪尿或速效氮肥,一般亩施稀人粪尿15-20担,或浇施碳铵15-25公斤;
插架:当苗高30厘米左右时要及时插立支架,扶藤绕枝上架。一般采用人字形或蓠式支架方式插支架。支架材料可用竹竿、树枝等。高以1.2米左右为宜。
2、发棵期:指从苗高30厘米到地上茎叶旺盛生长的时期。大致在6月中旬-9月初。主要管理工作:一是施肥。此期应追施一次肥料,一般亩施较浓的人粪尿10-15担,另加饼肥60-80公斤;二是注意抗旱。若遇上干旱天气,应适当浇水或灌水,灌水后注意随灌随排,切忌田间泡水过夜,以免引起死苗;三是除草。在地上茎叶封行前进行一次浅耕除草,除草时尽量不要伤害山药的根系。
3、块茎膨大期:从地上茎叶生长基本稳定到块茎生长到最大为块茎膨大期,大致在9月初-11月中下旬。主要管理工作是追施一次肥料和注意保持田间湿润,以田间半干半湿为宜。此次追肥,一般亩用复合肥40-50公斤,施肥宜早,在9月初进行,尽量挖浅穴点施浅施。
上一篇: 枣园秋冬病虫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