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枯病的防治关键在于防,采用大棚避雨栽培与滴灌系统来创造一个不利于茎枯病发生的环境条件,使植株不发病、少发病或发病轻,成为茎枯病防治成功的关键。大棚避雨栽培芦笋综合防治茎枯病,整体来讲分为几步走:
第一,选用抗病品种,采用营养钵育苗,从源头上控制病菌。
营养钵育苗前,先将种子用40-50℃温水浸泡10分钟并搓洗种子,易于吸收水分。为防止种子带菌,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种12小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再用清水漂清和晾干,防治茎枯病的病原菌。
夏秋季露地育苗,播种后7-10天即可出苗,苗床温度控制在25-30℃。幼苗长到10厘米高,开始抽生嫩茎时,每隔10天浇一次清粪水或施一次叶面肥。
苗期管理最重要的是病害的防治。苗期易发生的病害有立枯病、茎枯病、病毒病,如不及时发现,及时用药,可能全军覆没。因此芦笋苗期管理一定要非常细心,经常在田间观察,有很强的责任心,最好每半个月用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作一次预防性药剂防治,虫害最易发生的有蚜虫、蓟马、夜蛾类幼虫,这些虫子往往咬坏幼苗的生长点,使幼苗不再往上生长,呈矮丛状,防治方法50%抗蚜威2000-3000倍液有特效。
第二,做好清园工作,减少病原菌数量是根本。
对于芦笋来讲,能否高产,能否获得经济效益,关键是能否把病害防治住,因此芦笋的所有的栽培措施都要围绕着防病高产这个中心目标去制定。冬季清园是芦笋防病的关键环节,清园是否及时,是否彻底,对第二年芦笋茎枯病发病率起决定作用。防治茎枯病的最佳途径是压低笋园病原菌基数,而减少病原菌基数的最有效方法是彻底清园,因此冬季彻底清园是来年高产稳产减少茎枯病最廉价有效的手段。
每年8、9月份是芦笋茎枯病的发病高峰,严重的地块,到了9月份芦笋茎叶就得枯黄,这时大量的病菌孢子藏在病茎的孢子囊中,这些病茎大量散落在田中,这些病菌在笋园中越冬,并随冬季大风刮散,成为第二年的巨大隐患。
正确的清园方法,是每年11月末,当芦笋秧开始变黄但未完全变干时,用铁锹或锄头从地下5厘米左右处,铲断芦笋的根茎部,使整棵倒下。捆好,带出田间,作饲料或燃料。然后,再将地面散落的枝叶用耙子收一遍,带出笋园烧掉。于清园后、浇冻水前以及第二年开春出笋前,用抑菌净500倍液加0.4%波尔多液(即0.2公斤硫酸铜+0.2公斤生石灰+50公斤水)、多菌灵500倍液喷洒全田进行土壤消毒。
第三,大棚避雨高产栽培技术和滴灌系统的应用,阻断芦笋茎枯病的传播途径。
这是控制芦笋茎枯病最有效的方法。采用大棚种植芦笋,较之露地种植优点有四:一是大棚聚乙烯膜可防止雨水进入棚内,阻断传播途径;二是大棚种植芦笋可调控室内温度,防止植株早衰,提高自身免疫力;三是在封闭的环境中使用熏蒸杀菌剂,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防治效果明显;四是延长采笋期,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大棚滴灌系统的应用,可在芦笋需水关键时期用水,科学合理,节约能源;避免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利于出笋;通过滴灌系统添加营养液,直接作用根部,利用率高。
第四,搞好化学防治,把好防治芦笋茎枯病的最后一道关。
芦笋茎枯病的防治必须彻底贯彻“防控结合,全程监控”的指导思想。目前,用于防治茎枯病的药剂主要有50%多菌灵、70%代森锰锌、75%百菌清、50%苯莱特乳油、0.4%波尔多液和16%抑菌净等。为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应选用不同剂型的农药轮换使用。
一是土壤消毒。结合春、秋、冬3次清园,进行3次消毒。作为秋、冬二次重消毒,先将棵盘周围的表土扒掉2-3厘米至沟,太阳晒2-3天,然后用石硫合剂液喷洒棵盘,再将沟泥盖上3-4厘米。
二是涂茎和喷药。当留作母茎的嫩茎长至5厘米时进行药液防治,雨后天隔2天(趁天晴)喷一次,连喷3-4次;放叶后再用药剂防治一次。对于周边茎枯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应该用毛刷醮药液涂茎,防微杜渐。
上一篇: 如何保证食用菌的优质安全?
下一篇: 康乃馨的中文学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