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怎样进行扁豆淡褐斑病的农业防治? 其他蔬菜

怎样进行扁豆淡褐斑病的农业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在选择优质、抗病扁豆品种的同时,采用土壤消毒、轮作等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是防治扁豆褐斑病的最佳方法。

  (1)土壤消毒:在夏季7~8月的高温季节,选择晴天的上午,把麦秸或玉米秸秆切成20~30 cm长,每667 m2用秸秆600~800 kg加生石灰150~200 kg,均匀撒于温室内的地块上,翻入地下50 cm,然后用泵抽水,进行大水漫灌,再在地表覆盖一层地膜,密闭温室15~20天,即可杀灭土壤中的大部分病菌,在此期间及时加水,保持土壤呈水分饱和状态。

  (2)清除病菌侵染源:及时清除上茬作物的残体,以免病菌留在温室内;扁豆生长期间应及时摘除枯枝、老叶,增强田间通风透光,减少养分的消耗,促使扁豆生长健壮;发现病枝、病荚时,要及时摘除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或深埋,以减少病菌来源。

  (3)合理轮作:不宜与豆科作物轮作,实行与非豆科作物2~3年的轮作,可有效降低扁豆褐斑病的发病率。不能轮作的重病地应进行深耕改土,以减少该病的发生。

  (4)起垄栽培:温室内栽植扁豆采用起垄栽培,选择地势高、土壤干燥、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做到深沟高垄,垄的高度在25~30 cm,可减少植株与病残体及水的接触,有效防止病菌的侵染和传播。如再覆盖一层地膜,可提高地温,降低温室内的湿度,避免或减轻病害的发生。

  (5)合理密植:温室扁豆定植时,一般株距50~55 cm,行距1.0~1.2 m,每667 m2栽植1 000~1 200株为宜。

  (6)加强温湿度调控:苗期控制浇水,促进生根;生长期适当浇水,不旱不浇,适时通风换气,特别是开花结荚期应加大通风量,以降低温室内的空气湿度,可有效减少病菌的侵染;阴雨天气,适当短时间通风换气,以降低温室内的温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雨季注意排水,可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的侵染。

  (7)加强肥水管理:整地时,每667m2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000~5000kg,磷酸二铵20~25kg,尿素20~25kg,并增施钾肥。苗期扁豆需水较少,应控制浇水;生长期内需水较多,应根据扁豆生长需求,适时适量浇水,此期喷施天达2116蔬菜专用肥,可促使扁豆快速生长,促进开花、结荚,并能增强植株的抗病性。此外扁豆开花、结荚时,是其需肥水最多的时期,在开花前,一般追肥水2~3次,以腐熟人畜粪尿为好;当第一批扁豆荚采收时,每667m2追尿素10~15kg,以后每采收1~2次扁豆,追肥水1次。对生长势强、分枝力强的品种要看苗施肥,如长势旺,就不要施肥,结荚后,再追施肥水,以免田间郁闭,通风不良,空气潮湿,引起病菌的侵染和传播。合理施肥和浇水,使扁豆生长健壮,并增强其抗病能力,也是扁豆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