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其形态近似长裙竹荪。菌盖近钟形,高2.5-3.5cm,宽2.5-3cm,薄而脆,具网格,有一层褐青色粘液即孢体。菌
裙白色,长,网格呈多角形。菌柄较长,海绵质 ,白色 ,长9-15cm,粗2-3cm。 菌托白色或浅灰色,后期渐呈褐色或稍深,具柔软的刺
状突起,初白色后失水或光照而色变深,其下面有无数须根状菌索,伤处不变色 。初期托包裹时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2-3cm。担子圆筒
形或棒状,6-8μm×2.5-3.5μm,具4-6个小梗。孢子无色透明,呈椭圆形,3.5-4μm×2-2.3μm。
生态习性:生长期6-9月,以7-8月为生长高峰。生于竹及其混交林中,以半腐朽的竹木等废料为基物。
分布地区:此种发现于湖南西南与贵州接壤地区。
经济用途:可食用亦能人工栽培,生料周期20-120天,菌蕾分化到长成子实18-22天 。要求相对湿度85%左右,子实体生长周期相对湿度为
95%以上。此菌被视为高湿型栽培竹荪。
棘托竹荪具有如下特点:
(1)生长迅速母种满管仅需10~13天,原种46天可长满瓶,栽培种20天左右可长满瓶(袋)。
(2)喜高温高湿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5~33℃,最高可耐36℃高温,最适温度为26~30℃。子实体生长温度为22~32℃,短时间370C高温不致死。最适出菇温度为27~29℃,培养料含水量以68%~70%为宜,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85%~95%。短时间的涝或旱均不影响产量。
(3)抗杂菌能力强、适应性广栽培种少量污染仍可使用,菌丝萌发后可“吃掉”杂菌。海拔在800米以下的地区均可栽培。
(4)对光线反应不敏感在光线不足的条件下只生长菌丝不分化菌蛋,子实体分化和发育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光线强弱对菌丝的生长速度几乎没有影响,菌丝见光不变色(其他竹荪菌种见光后会变为粉红色),菌索见光会转成淡紫色。
(5)生活力旺盛,栽培容易、菌丝不易老化衰退栽培种菌丝长满瓶后放置(室温)4~5个月,播种后萌发正常。菌丝耐旱耐涝。栽培原料不一定要用竹类,可用木屑、芦苇、蔗渣、玉米秆等,来源十分广泛。原料仅需用水浸泡,无需其他特殊处理。
(6)产量高、效益好室外生料栽培,用料20千克/米z,菌种4瓶。3~4月播种,6月份便可开始采收至10月份,当年可收干品0.2~0.3千克/米2,最高产量可达0.4千克/米2。子实体朵形大,鲜时长15~38厘米,直径3~6厘米,裙与柄长度相近,晒干率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