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豆类作物 > 其他豆类 > 大豆的管理技术 其他豆类

大豆的管理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苗期管理 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根据大豆不同生育期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以及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特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获得高产。具体措施:

  ①查苗、补苗。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达到苗全、苗壮是栽培中一个重要环节。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

  ②加强中耕培土。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期最少中耕三至四遍,农谚“豆锄三遍粒滚圆”。中耕深度随根系生长状况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随中耕锄草,向根部拥土,逐渐培起土埂,利于耐旱、抗倒、排涝。 看苗追肥灌水,薄地没施底肥的,为保壮苗可在幼苗期追肥,每亩硝酸铵5—7.5千克,过磷酸钙7.5一15千克,对促进分枝形成及花芽分化均有很好作用,也有利根瘤菌和发育,增强固氮能力。如果缺墒要合理灌溉,能促花芽分化形成丰产株形。如果苗有徒长苗头,在第一片复叶展开时于晴天中午顺垄镇压豆苗,可起到压苗促根的作用。采取如上处理,可增加产量,据国内报道可增产8.5%;国外报道可增产13%。

  2.开花结荚期管理 开花结荚期主要争取花多、花早、花齐,防止花荚脱落和 增花、增荚,这是此期管理中心任务。要看苗管理,保控结合, 高产田以控为主,避免过早封垄郁闭,在开花末期达到最大叶面积为好。具体措施是:封垄前继续锄草,看苗酌情给水肥,弱苗初花期追肥,壮苗不追肥防止徒长。花荚期追磷肥效果明显。此时大豆叶面积达到最大值,耗水量增大,蒸腾强度达到高峰,需水也达到高峰期。当叶片颜色出现老绿、中午叶片萎蔫时,要及时浇水,否则花荚脱落。 在盛花末期摘顶心(打去2寸顶尖)可以防止倒伏,促进养分重新分配,多供给花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及瘠薄土壤土的大豆不适合摘心。 高产田为防止倒伏和旺长,可以喷施矮壮素防倒。 及时防治病虫害,否则到雨季会造成绝收。

  3.鼓粒成熟期管理 鼓粒成熟期是大豆积累干物质最多的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促进养分向子粒中转移,促粒饱增粒重,适期早熟则是这个时期管理的中心。 这个时期缺水会使秕荚、秕粒增多,百粒重下降。秋季遇旱无雨,应及时浇水,以水攻粒对提高产量和品质有明显影响。 大豆黄熟末期为适收期。当种子含水量达到13%时可以入库。

1、品种选择:尽量选择株型收敛,通风透光好的品种。

2、精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过筛以清除混杂于种间的菌核。

3、深翻: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翻,将土表的菌核埋入2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子囊盘柄在土中得不到光照,不能发育形成子囊盘,可减少浸染来源。

4、轮作:应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5、排水与施肥:尽快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适量少施氮肥可减轻发病。

6、铲趟:在菌核萌发期铲趟,能破坏子囊盘,较大程度地减轻发病。

7、栽培密度:在雨水调合年份,尽量降低栽培密度,既不影响产量,又不利于发病。

8、药剂防治:菌核发病初期,用百分之40纹库利可湿性粉剂800至1200倍液或百分之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叶面喷雾,隔7天补喷1次,在该致病真菌子囊盘萌发盛期,可用百分之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有较好的控病效果。

大豆田间管理技术 - 栽培要领

1、间苗:当小苗长出2片单叶,第一片复叶尚未展开时,根据留苗密度进行人工手间苗。间掉弱、小、病苗,保留壮苗,留苗要均匀一致。
2、铲趟小苗刚拱土,子叶尚未展开时,实行铲前深趟一犁。幼苗第一片复叶展开时,铲头遍地。趟地时只深松不培土,以提高地温,防旱保墒,促进大豆根系和幼苗健壮生长发育。7-8天后苗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二遍铲趟,做到细铲细趟不伤苗。在大豆封垄前再进行第三次铲趟。趟成四方头垄,不趟碰头垄,以利接纳雨水和避免埋住底荚。一般做到3铲3趟即可。
3、化学除草:在播种后出苗前公顷用60-75克25%的豆黄隆加50%乙草胺2.5-3升(1.5-2.25升90%的禾耐斯乳油或72%都尔乳油3升),对水400-500公斤,进行土壤喷雾封闭。也可以播后阔叶杂草2-4叶期,公顷用48%苯达松水剂2.5-3升,对水400公斤,进行第一次茎叶喷雾。隔1-2天,当禾本科杂草3-5叶期,公顷用12.5%拿扑净1.5升(或10%禾草克乳油1升或12.5%盖草能乳油0.75-1升或5%精稳杀得0.75-1升),对水400公斤,进行第二次茎叶喷雾。喷雾要做到均匀喷酒全田覆盖,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比较干旱时,使用高剂量;与此相反使用低剂量。遇干旱时,应适当加大对水量,以提高杀草效果。
4、根外追肥和促早熟:在大豆生育后期,如发现脱肥现象,公顷用15公斤尿素加1.5公斤磷酸二氢钾,对水750公斤进行叶面喷酒。7月中旬,发现有徒长倒伏趋势的,公顷用45-75克2,3,5—三碘苯甲酸与酒精充分溶解后,对水525-725公斤进行叶面喷酒,以壮秆矮化植株,防止倒伏。在大豆盛花期至结荚初期,采用增产促熟作用效果显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酒,以增进大豆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其产量。
5、清除田间大草:在大豆生育后期,人工拔除蓼吊子、苍耳和水稗草、抓根草、牛毛草、节骨草、黄香蒿、兰花菜、刺菜、灰菜等大草。

大豆田间管理技术 - 栽培要领

1、间苗:当小苗长出2片单叶,第一片复叶尚未展开时,根据留苗密度进行人工手间苗。间掉弱、小、病苗,保留壮苗,留苗要均匀一致。
2、铲趟小苗刚拱土,子叶尚未展开时,实行铲前深趟一犁。幼苗第一片复叶展开时,铲头遍地。趟地时只深松不培土,以提高地温,防旱保墒,促进大豆根系和幼苗健壮生长发育。7-8天后苗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二遍铲趟,做到细铲细趟不伤苗。在大豆封垄前再进行第三次铲趟。趟成四方头垄,不趟碰头垄,以利接纳雨水和避免埋住底荚。一般做到3铲3趟即可。
3、化学除草:在播种后出苗前公顷用60-75克25%的豆黄隆加50%乙草胺2.5-3升(1.5-2.25升90%的禾耐斯乳油或72%都尔乳油3升),对水400-500公斤,进行土壤喷雾封闭。也可以播后阔叶杂草2-4叶期,公顷用48%苯达松水剂2.5-3升,对水400公斤,进行第一次茎叶喷雾。隔1-2天,当禾本科杂草3-5叶期,公顷用12.5%拿扑净1.5升(或10%禾草克乳油1升或12.5%盖草能乳油0.75-1升或5%精稳杀得0.75-1升),对水400公斤,进行第二次茎叶喷雾。喷雾要做到均匀喷酒全田覆盖,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比较干旱时,使用高剂量;与此相反使用低剂量。遇干旱时,应适当加大对水量,以提高杀草效果。
4、根外追肥和促早熟:在大豆生育后期,如发现脱肥现象,公顷用15公斤尿素加1.5公斤磷酸二氢钾,对水750公斤进行叶面喷酒。7月中旬,发现有徒长倒伏趋势的,公顷用45-75克2,3,5—三碘苯甲酸与酒精充分溶解后,对水525-725公斤进行叶面喷酒,以壮秆矮化植株,防止倒伏。在大豆盛花期至结荚初期,采用增产促熟作用效果显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酒,以增进大豆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其产量。
5、清除田间大草:在大豆生育后期,人工拔除蓼吊子、苍耳和水稗草、抓根草、牛毛草、节骨草、黄香蒿、兰花菜、刺菜、灰菜等大草。